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读《老子》注疏札记

作者:尹志华

道中之民,当须视不见之形,听不闻之声,搏不得之名,三者皆得,谓之道民矣”。其内容乃是对《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解释。可见,此《节解经》即《老子节解》。
  关于《老子节解》的作者,各种典籍所载不一。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载《老子节解》二卷,称“不详作者,或云老子所作,一云河上公作”。唐王悬河编《三洞珠囊》卷八,引述《老子节解序》云:“老子以无极灵道元年七月甲子,授关令尹喜《五千文节解图》。”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在序文中著录《老子》注解六十余家,其中有《节解》上下,也称系老君与尹喜解。前引《灵响词五首·序》则谓作者为尹真人,即尹喜。《宋史·艺文志》则著录为“葛玄《老子道德经节解》二卷”。严灵峰先生在《辑葛玄老子节解》中认为,《老子节解》与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内容、旨趣若合符节”,都不外乎“道家、方士、神仙、导引、服气、养生之法”,因此定《老子节解》为葛玄所著。但仅凭思想相合,就断定作者是同一人,理由尚不充分。“神仙、导引、服气、养生之法”乃魏晋六朝道教之时代风尚,非葛玄所独倡。
  此书已失传,但还有部分佚文保存。严灵峰先生曾据张君相《老子集解》(即《道藏》所收题为顾欢述的《道德真经注疏》)、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诸书所引《节解》之文,编成《辑葛玄老子节解》一书,收入《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中。日本藤原高男先生《辑佚老子古注篇》亦辑有《老子节解》。日本楠山春树先生所著《老子传说研究》,又从《太上混元真录》和释法琳《辩正论》中找出《老子节解》佚文数条。王卡先生著《敦煌本(老子节解)残页考释》一文(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六卷,2002年),发现敦煌S.6228y抄本,乃《老子节解》残片,存经注文19行,起第三十三章末句(死而不亡者寿)之注文,止第三十五章经文“视之不足”句。王卡还发现《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和卷九十九《灵响词五首·序》各引有一条《老子节解》佚文。王卡此文亦辑录了顾本、强本所引《老子节解》,但有较多遗漏。
  此书完全以养生思想注解《老子》,故唐赵志坚《道德真经疏义》评论说,“以文属身,《节解》之意也”。即使《老子》明言治国,该书也以治身之理释之。如《老子》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此书注解说:“泥丸为大国,口为小国”;第七十八章“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此书注解说,“国谓形也”;第八十章“邻国相望”,此书注解说:“邻国,两耳也”。《老子》所言“用兵”,此书则分别以口舌之争和阴阳交合之说解之,“上兵谓口也,下兵谓阴也”。如解《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说,“口言妄则自伤,故言谦让也。轻用阴则丧精,故不敢为唱而为和也”;解“祸莫大于轻敌”说,“谓自恣交接者,则有丧祸之灾”。
  书中所谓养生之道,主要是虚无自然,守一存神,闭气养精。尤重守一,谓“一去邪来”,“百病并生”,故当“守一坚固”,使“一”常行于身中。其思想渊源当为《老子》的“抱一”、“得一”之说和《庄子》的“守其一”、“知一”之说。
  
  三、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首章注疏考
  
  《正统道藏》所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下简称强《疏》)首章“道可道,非常道”之注释,先引唐玄宗御疏。“虚极妙本之强名”,《正统道藏》所收《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句前有“道者”二字。“训由训径,训法训常”,《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则为“训通训径”,无“训法训常”四字。“言此妙本通生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据《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应为“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强《疏》“堪称为道”以下,不见于《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其中从“按《九天生神章经》云”至“卒难详究”一大段文字,应为成玄英《道德经开题》文,见敦煌P.2353号钞本(参见《中华道藏》第9册第228页)。其中“非三一之应,此应是真应”,应据成玄英《道德经开题》校改为“非三一而三一之应,此应是真应”。
  强《疏》次以“荣曰”引李荣注。据笔者考察,从“道者虚极之理体”,至“吾不知其名”,为李荣注。“不知其名”后,遗漏了“字之曰道”几个字。强《疏》在“不知其名”后,紧接着是“成道以虚通为义,常以湛寂得名。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这一段话,应是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的内容(参见《中华道藏》第9册第233页)。“成道以虚通为义”应为“成曰:道以虚通为义”,可能是刻版时疏漏了“曰”字。
  下文“天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至“奚死生之能累乎己也”,应为吴筠《玄纲论》的内容。从“天道者何也”至“此之谓道者也”,为吴筠《玄纲论·道德章》文,“天道者何也”应为“夫道者何也”。从“元气太虚之先”至“未尝疲于动用之境矣”,为吴筠《玄纲论·元气章》文。“元气太虚之先”应为“《元气章》:太虚之先”。从“道重说包亿万之天而不为大”至“奚死生之能累乎己也”,为吴筠《玄纲论·同有无章》之文。“道重说包亿万之天而不为大”,应据《玄纲论》校改为“夫道包亿万之数而不为大”。后文“非道存而忘也”,“忘”字应据《玄纲论》校改为“亡”。
  下文“可道为体,可名为用。可道者,即是名言。虽复称可,物宜随机。而有声有说,非真常凝寂之道’’,应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的内容(参见《中华道藏》第9册第233-234页)。
  后文“荣曰:非是人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校之以李荣《道德真经注》,应改为“荣曰: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人间常俗之道,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
  “名可名,非常名”之注释,首引“御注:名者,大道之称号也”云云,据笔者考察,实为李荣《道德真经注》之文。后引“御疏:名,教也。前言可道,盛明于理”至“思与希微通”,实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之文(参见《中华道藏》第9册第234页)。下文“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至“亦非非常,非无常也”,则是李荣《道德真经注》之内容。
  可见,强《疏》首章引文,在作者的标注问题上较混乱,有不少错误,需要认真辨析,方可还其本来面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