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太平经》“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思想

作者:杜洪义

事就会得到善报。“君子力而不息,因为委积财物之长,家遂富而无不有,先祖则得善食,子孙得肥泽,举家共利,为力而不止。四方贫虚,莫不来受其功,因本已大成,施予不止,众人大誉之,名闻远方,功著天地。常力周穷救急,助天地爱物,助人君养民。救穷乏不止,凡天地增其算,百神皆得来食,此家莫不悦喜。因为德行,或得大官,不辱先人,不负后生。”(251页)富人能够尽力救济贫民,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利己,还会给后代带来幸福,此等善事何乐而不为?
  富人如果见死不救,遇贫不济,就会受到惩罚。《太平经》认为,豪族、富户家财万贯,却“不肯力以周穷救急,令使万家之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其冤结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247页)。富人不救济贫民是天地间最大的不仁之人,为富不仁必将受到惩罚。“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242页)富人任凭贫民饥寒而死却不肯救助是一种犯罪行为,或本人受到惩罚,或给后人带来不幸。作者一方面对富人只顾自己发财而不管贫民死活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又用不仁必将受罚来警告富人,以此促使他们参与社会救济活动,实现“周穷救急”的目标。
  
  三、“周穷救急”思想的现代意义
  
  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道德经》第27章)《太平经》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救人”、“救物”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具体落实到对处于生死线上的贫民的救济,从而使“周穷救急”思想更具有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一,体现了道教的慈善精神,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一种仁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太平经》主张的“周穷救急”主要是一种民间的救济行为,带有私人性、自愿性、自发性,它是以慈善和仁爱为思想出发点的,认为有余财余力者只要能够尽力救济贫民就尽到了社会义务。为了使救济行为能够真正实施,作者对人们的社会救济行为给予高度赞扬和积极提倡,同时又用天谴和因果报应对只求个人富贵而不管他人死活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虽然包含一定神秘因素,但就其思想动机看是倡导人们树立慈善和仁爱精神,尤其是要求富人不能为富不仁,而应富而助人,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人生价值观。如果“周穷救急”形成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话,以富济贫就会从个人行为转变为社会公益活动,针对个别对象的救济就成为社会慈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强化了以人为本、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这是对人的生存权的尊重。珍爱生命、关注人生是道教的一大特点,也是道教能长期流传的一大优势。《太平经》同情民众,关爱贫困的弱势群体,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作者认为社会中所有成员“人无贵贱,皆天所生”,因此天下的人们都要“爱之慎之念之,慎勿加所不当而枉人,侵克非有”(576页)。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都应得到生存的条件,当有人失去这些条件时,其他人就应该帮助他们,富者应散其余财来“周穷救急”,有劳动能力的人应当扶助劳动能力低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智者当苞养愚者”,“力强当养力弱者”,“后生者当养老者”(695页)。智者、力强者和后生者都是劳动能力旺盛的人,这些人负有赡养愚者、弱者和老者的义务,而不能排斥和嫌弃他们。当今社会,贫困依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贫困人口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改变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仅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依靠社会力量帮助弱者自食其力、融入社会,激发弱者自强自立的潜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
  第三,有利于树立新的财富观,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太平经》主张财富共享,反对少数人占有财富,提倡共同富裕。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太平经》一反常规,要人们看淡财富,不为物质利益所累,并且提出“此财物乃天地中和共有,以共养人也”(247页)。界定了财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确立了财富面前人人平等的新的财富观,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财富不均现象的不满和要求财富重新分配的愿望。这种财富共享观念有利于财富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对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有积极作用。当然,单纯地强调“均贫富”和“杀富济贫”是片面的,违背了社会的效率原则,但是社会财富被少数人占有,又有损社会的公平精神。因此,财富共享观念对形成以富济贫、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具有实际意义。如果通过社会救济能及时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就会缓解社会矛盾,避免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
  总之,《太平经》“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思想,虽然不够系统,且更多地表现为对统治者和富人的企盼,带有幻想成分,但它同情贫民,怜悯弱者,代表了社会贫民百姓的利益,这是难能可贵的。它所倡导的慈善仁爱精神是实现社会救济的思想基础,对强化社会救济意识,建立和完善社会救济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