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略论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作者:李跃忠
一、道教神仙故事为影戏提供了素材
“神戏”是任何地方的影戏都要扮演的,笔者目前搜集有不少影戏的神戏剧本,剧目有《天官赐福》、《三仙上寿》、《三星赐福》、《大天官》、《上八仙拜寿》、《三星拜寿》等,涵盖甘肃、湖南、安徽、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台湾、浙江、河北、北京等十几个省市的影戏。
从这二十几个剧本来看,艺人所恭请的“神灵”,除山东肥乡县《上八仙拜寿》中出现有佛教的南海观音和部分艺人想象的“神明”外,余者都属于道教神系(见下表)。艺人将他们搬请出来为广大民众赐福解厄:或赐福添寿赠宝,如福禄寿三星、天官、招财童子、利市仙官、刘海等;或驱邪逐鬼避瘟疫,如赵灵官、王灵官、白猿、钟馗等。
河南灵宝的神戏有“大安神”、“小安神”之说,前者指《天官赐福》,后者即《三星拜寿》。在《三星拜寿》中艺人借寿星之口,表达了一种三教合一的思想,其词曰:“万古流长圣名同:李老君社交,孔夫子孝敬,关夫子春秋,西天佛讲经。这才是三教归一顺天行。”但观艺人创作这个神戏是以道教故事、道教人物为主,且将李老君放在第一,可见道教在艺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高于其他宗教的。
除了神戏是以道教故事、人物为主外,影戏中还有其他许多作品也是敷演道教故事和道教人物的,如《马灵官》、《封神演义》、《八仙过海》、《劈山救母》、《华光闹三界》等。
二、道教法术对影戏演出的影响
符是修炼有为的道士用朱笔或墨笔画成的一些千奇百怪的图形、文字。咒,也称祝,是人们相信可以用来驱鬼治病的一些特殊口诀。符咒二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
符、咒被影戏广泛用于各种场合,以达到为民众请神、驱邪等目的。
广东陆丰地区,影戏班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举行“洗叉”仪式,以求演出顺利。据老艺人蔡娘仔介绍:“‘洗叉’时要焚三炷香,同时要念咒语。用香柱在影窗的纸幕上戳洞,纸幕的正中间戳一个洞,左右各戳三个洞。四个角落还要贴上‘五雷符’,所念的咒语叫‘五雷咒’。据说,五雷咒是相当厉害的咒语,又叫‘符头’。”“五雷符”以绿色纸画成(图1)。符上除了一些奇怪的符号以外,还有一些文字,如“恭请九天玄女”、“安”、“镇”等。其目的很明显,即是恭请九天玄女等神下来驱邪逐疫,而为俗民“安宅”、“镇邪”。
湖南平江县、衡东县、望城县的影戏艺人们在演出中也广泛使用符咒。其中平江、衡东的影戏班主要使用“丁旗”,而望城县则主要使用咒语(详后)。
“丁旗”,形如“惊堂木”(其实也起着惊堂木的作用,除了在戏开始时要拍打“丁旗”外,凡演出到精彩的打斗场面时,艺人也拿它拍桌子以助声势),2005年8月21日,笔者在湖南衡东县北冲村向登高师傅家考察时,他介绍,“丁旗”的作用是“敬神驱邪”。 “丁旗”形状下方上略尖,旗的四面都刻有卦象、文字,正、反面的上方刻有符箓(图2),其具体内容如下:
平江县李存义戏班使用的丁旗与衡东县的相比,在形状、规格方面都差不多,但文字、符号等则有较大差异:一是李班丁旗的反面没有文字、符箓,而是一些装饰性图;一是旗的其他三面的内容较之上面,显得更为简易。正面刻有“五雷号令”四字,无符箓、卦象,两侧各刻有“千千〔雄〕兵”、“万万猛将”,均无符箓,其中一侧下部有乾卦卦象。然不管艺人们如何变化,都可以看出这一方小小令旗的巨大威力:以“五雷号令”,驱动千万雄兵猛将,以“辅正除邪”。
2008年正月,笔者家父不幸病逝。3月上旬,家人为他作了场“两日三宵”的道场。在道场现场,我发现了道士的法器中竟然也有一方以桃木制作的“五雷号令”(图3)。
关于“五雷号令”,张泽洪在《道教斋醮科仪研究》一书中介绍到:
令牌又称雷令、五雷号令牌,源于古代军队的虎符。令牌用雷击枣木制作最佳,弧顶平底,高约18厘米,宽约7厘米,厚约3厘米,一般正面刻“五雷号令”,背面刻“总召万灵”,两侧刻二十八宿名称。令牌上圆下方,象征天地,醮坛用于召集神将,役使雷神。不用时须以锦囊盛放。①
五雷号令、五雷符、五雷咒,或是直接取自于道教的符、咒,或是学习于民间巫师,或者是艺人自创的。但无论怎样,它们受了道教符箓、咒语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三、道教科仪对影戏的影响
道教科仪对影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影戏中搬演道教的某些科仪。戏曲中搬演道教的某些科仪在元代已有,如元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整个第三折就几乎是张天师搬演法事。这里摘其“请神”法事如下:“(天师请神科,云)道香德香,无为香,清净自然香,……(击令牌科,云)一击天清,二击地灵,三击五雷,速变真形。……(咒水科,云)水无正行,以咒为灵,在天为雨露,在地作源泉。……(执剑科,诗云)老君赐我驱邪剑,离火煅成经百炼。”
影戏演出中,也有这样的法事场面。《影戏忠孝节义》第三十本里,演狱官刘传芳因狱中饿鬼皆逃跑了,于是求请钟馗尊神前来收服这些鬼犯。他摆上香案,写了一纸牒文:“天灵灵,地灵灵,蝙蝠速降。”要蝙蝠“将此牒文送到终南山去,不得有误”,接下来就是表演钟馗捉鬼的戏。② 这里的牒文,钟馗捉鬼显系受了道教的影响。
2. 影戏演出成为道教斋醮活动的一部分。清末周询描写四川成都的“清醮”活动,其中便有影戏的演出,周询记到:“傩为三代时逐疫古礼,每岁聚乡人举行,以祓除不祥。成都各街之清醮,亦其遗意也。清醮皆有会底,大约合三、四街为一区。各区基金虽丰啬不一,然每岁无不举行者。临时且向区内人家,沿门募捐以助。会底丰者,则于本街庙内演戏,次则于街中抬台演灯影。各区醮期参差不同,自二月初至四月底,始一律竣事。”③
仪式入戏,和戏成为仪式的一部分,可见道教对影戏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当然,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斋醮、超度孤魂野鬼等道教仪式的举行,和在这些仪式中上演的戏剧其实都有着相同的目的,即都是俗民求吉求利、趋吉辟凶功利的反映。
3. 道教的某些仪式为戏曲“借用”,形成了独特的戏俗。影戏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有到新建戏台首场演出时“祭新台”之俗。“祭新台”,也叫破台、打台、踩台、洗台,各地仪式繁简不一。也有到新台口演出时的“敬台”、“敬神”仪式,以及在一个台口演出结束时的“扫台”习俗。以上各种戏俗都有着共同的功利目的,即为俗民(包括请戏人、观众、演员)驱祟祈福,保平安。
然而,如果要对这些戏俗的起源寻根究底,都可追溯到道坛的科仪里去。如戏俗中的“破台”之于道坛的“净坛”,“扫台”之于“散坛”等。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