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略论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作者:李跃忠
四、道教音乐与道情影戏
“道教与传统戏曲音乐不仅有缘,而且其缘深厚;道教对传统戏曲音乐的影响,既非轻微虚弱,亦非或断或续,而是贯穿始终,举足轻重。”⑤
道乐中对戏曲最为直接、广泛的影响,当推道情。道情艺术的历史相当悠久,一般以为道情在唐代就已出现,不过道情之名则到了宋代才出现。道情艺术由于道教的影响,所以其流传区域也相当广泛。道情艺术在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国曲学大辞典》“道情”条介绍:“在发展过程中,渐分化为曲牌体和诗赞体两支。前者唱曲牌,主要流行于北方的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后者唱词以七言韵文为主,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北方的一支多数发展为戏曲剧种或其唱腔为皮影戏所吸收,形成道情戏系统;少数则仍保留曲艺形式。南方的一支多数作为曲艺流传,但其唱腔分别与流行地区的民间音乐结合,并以当地方言说唱,各自形成自己的特点。”⑥
据武艺民统计,“全国现有115种道情名目”,其中歌曲道情4种、说唱道情86种、戏曲道情19种,皮影道情6种。其中6种皮影道情分别是关中乱扎皮影道情、安康乱扎皮影道情、商洛乱扎皮影道情、沔阳乱扎皮影道情、陇东乱扎皮影道情、宁夏乱扎皮影道情。⑦ 于此可知道乐对影戏的影响实不一般。
其实和道情有密切关系的影戏并不只上述6种,如河南灵宝一带的道情曲调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传入,民国时期,民间道情班子用道情曲调演唱影戏,形成了灵宝道情皮影。又湖南衡阳一带的纸影戏唱腔也深受道情影响。2005年8月19日—22日,笔者在该市衡东县考察,在县文化馆拜访了副馆长刘田心女士。刘女士早在着手收集衡东县影戏的唱段,并作了一些研究,据她介绍衡山影子戏的锣鼓打击乐,当地俗称锣鼓打煞,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等五件,另配有棵子或摇板或渔鼓筒;唱多白少,其唱腔有二十种左右,但主要是道情腔和四平腔。
五、影戏艺人和民间巫师、道士
“人戏”中,有些剧种和民间的宗教科仪关系非常密切,如浙江的醒感戏、孟姜戏等。二者都和民间丧仪中的超度法事紧密相连,都具有融祭仪、戏剧于一体,剧情与法事相吻合,以及道士就是演员等特点。
影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宗教仪式,一方面以丰富自身的表演艺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即要借助它们达到为俗民完成一些宗教功能,如驱邪辟凶、祈福纳祥、驱祟保平安等。陈艳介绍豫南一带的影戏艺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常需要学会多种技能,用额外的服务打动戏东。有些艺人不但能演戏,还能画符治病、抽签算卦等。有些农村老人对这些还十分相信,有些艺人投其所好,在演出影戏时免费为他们送上这类服务,很容易获得老人们的欢迎。⑧陕西陇县老艺人王宏喜介绍甘肃一些地区有在影戏演出结束时“封神”的习俗,他说:“给神演戏结束时还要封神,有许多艺人不会封神,就使很多主家不请此班。” “封神”其实就是“扫台”,是源于道坛“散坛”的一种驱逐邪祟的仪式。这样,在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艺人的身份实际发生了某些变化,艺人此时身兼了优、巫、道等数重身份。
类似“封神”这样的源于道坛的例子,在各地影戏班都有,而且有的影戏艺人有时主持的“仪式”完全就是道坛科仪。兹举数例如下:
在湖北、四川、湖南等地都有演影戏驱蝗的习俗。关于演影戏驱蝗的形态,麻国钧就明代张仁熙的《皮人曲》诗推测道:“此诗所反映的正是明清之际民间皮影戏驱蝗的情形。演出前须设香案,以置黍、鸡,供纸钱,焚香拜祭虫神,然后演出皮影戏以酬神。这是一种祀神与禳除相结合的形式,也可能是‘两下锅’,即前由巫师祭虫神,后由影戏艺人演出皮影戏。祭祀与演影戏亦可能由同一人或几个人进行,亦可能是巫与艺人的结合。”⑨ 湖南临湘县影戏老艺人袁延长师傅说,该县有遇虫灾上演影戏驱虫的习俗。驱虫时要先设坛,坛门贴对联,接着发文疏。文疏的内容为:“八宝坛下,剿耗化生之类:天虫、地虫、荒虫、五谷虫、玉骨虫、豆虫、油麻虫、菜虫、飞虫、螳螂、臭虫,大有化生之类,剿除界外。传有文符一道,本坛之内,毋许经过。”驱虫时所演的影戏剧目常有《药王登基》、《钟馗捉鬼》等神话剧。⑩从袁师傅说的情况来看,驱蝗演出就由艺人单独举行,并没有巫师的介入,也就是说,艺人兼职了巫、道职司。
2005年7月16日,笔者在湖南望城县影戏艺人张建中师傅家考察时,抄录了他们使用的《开光神咒》、《开河神咒、敕水神咒》、《收煞咒》等咒语。从名目和咒词来看,其使用的场合与道坛为神像开光、求雨、祈晴、收煞(类似于平安醮)等是一样的。如其《开光神咒》词如下:
天地玄宗,万韧本根,□俗(?)□浩,证吾神通。三界内外,为吾□亲。体有精光,佛燕无刑。视知〔之〕不见,听知〔之〕不明。包罗天地,养育(?)群生,特送神光明,万神□礼,五帝司迎。上帝符命,玉始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刑。内藏霹雳,雷廷〔霆〕涌□,动会交撤,雾气腾空。天有神光,地有灵光,日有精光,月有华光,祖师圣光,雷霆火光,照坛前片界十万。吾奉太〔泰〕山皇后,老祖先人,急急如力〔律〕令勅〔敕〕!
此咒的前半段,来源于道教的《金光神咒》,只是在传抄过程中有些讹误。而从“急急如力〔律〕令勅〔敕〕”等来看,显系道坛道士做法风格。
又在甘肃环县,影戏艺人常为那些不大“好养”的小孩有演“过关戏”的风俗。此“戏”为一仪式,具有明显的道士法师做法的特点。仪式前,过关的孩子家事先要准备好五色(忌黑、白色)丝线5根(象征五行)、红布1尺2寸(象征12生肖)、绣花新针7根(象征北斗七星)、桃木弓1张、柳木箭1把、公鸡1只,并将红布折做三角形,将7根新针穿在一起,针上再绕五色丝线,然后固定到要过关的小孩帽子上,又取28枚铜钱穿挂在小孩项上。准备就绪后小孩由其父领或抱至戏台前跪下,焚香燃表,“过关戏”便开始,其具体过程如下:
前台挑着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关老爷线子(即影人)驾云登场,出五关斩六将,刀劈青龙、白虎、朱雀、鸡角、五鬼于马下。随即前台问:“××孩子,所犯三十六关斩过了吗?”后台答:“斩过了。” 问:“二十四煞斩过了吗?”答:“斩过了。” 问:“一十二道迷魂锁斩过了吗?”答:“斩过了。”前台即唱道:“三十六关齐斩过,二十四煞一扫光,一十二道迷魂锁都斩断,我保孩子寿百年。”唱腔一落,会长即搭弓放箭于戏台后面,握剪刀剪公鸡冠出血,蘸血在小孩额上画“十”字,随即小孩从戏台下递至后台,过关戏结束。11
“驱蝗”、“开光”、“过关”,其宗教性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主持者影戏艺人在这些仪式中,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就兼有了巫、道之风。
综上所论,可见道教对中国影戏的发展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当然,其中有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道乐中的渔鼓、道情对影戏音乐唱腔的直接作用,道教经典、故事、传说为影戏艺人所改编、创作,影戏演出中使用符箓、咒语等行为;也有一些是不明显的,是道教观念长期作用于人们头脑的结果,需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和联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为我们理解宗教和艺术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了解了这一点,对探究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以及分析今日影戏式微之原因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项目《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04JJDZH009)的阶级性成果;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创作与演出》(E50864)的阶级性成果。〕
注:
①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97页。
②戴云编选:《影戏忠孝节义》,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2000年,第423-424页。
③周询:《芙蓉话旧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65页。
④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88-196页。
⑤蒲亨强:《道乐通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⑥齐森华、陈多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4-75页。
⑦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4-170页。
⑧陈艳:《豫南影戏的愿戏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4页。
⑨麻国钧:《明傩与明剧》,《戏剧》1994年第2期,第60页。
⑩龙开义:《湖南民间影戏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7-18页。
11环县道情皮影戏编委会:《环县道情皮影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94-295页。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