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甘水仙源录》的史料价值
作者:刘永海
其次,士人常延请道士住观、建观、设醮。除了与道士往来唱和、谈经论道外,《仙源录》中还有不少士人延请道士住观任职、主持宫事的史料,其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士人请高道于观(庵)中暂住。如《马宗师道行碑》云:金大定二十年(1180)春,马钰由陇州“东还祖庭,适长安居蓬莱庵,从善友赵思请也”。有的士人请道士于道观任职住持。如《冲虚真人毛尊师蜕化铭》云:毛养素得汝州官府之请,于元太宗九年(1237)住持北极观。《玄通子范公墓志铭》云:其在山东时,元太祖二十年(1226),“东平大行台严公迎修上清万寿宫,署道教都提点,时遣人候起居,或就咨访,礼意勤缛,莫与为比”。元定宗三年(1248),“(范圆曦)游关中,祀重阳祖师于终南,秦陇帅太傅濮国公素蹇傲,未尝下士,见公不觉屈膝,三返致疏请提点重阳万寿宫。公辞以年老不任应接,帅檄关吏不令出,公不得已为之住持"。《无欲观妙真人李公本行碑》云:李志远在兴平时,曾环居千日。至期,“渠河使夹谷公及耆老数辈就环,恳请以县南龙翔观委公为主"。《真常子刘君道行记》云:贞祐战乱期间,刘道宁在浑源县避难,受到当地士人邀请,住持宫观。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春,“浑源长高定饱闻君誉,敬请之来。日龙泉、日金泉、日玄元,皆名观也,君更为住持"。元太宗八年(1236)之春,尹志平谒祖庭还,得当地地方官命,“凡玄宫道宇,皆择人主之”,遇刘道宁,与其曰“惟华山之云台,地灵物秀,实仙家一洞天,非君无可者",刘道宁遂遣门人为经营。可见,在《仙源录》中,士人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请高道住持宫观的记载十分丰富。
各地官僚士人还经常请道士负责建观事宜。《白云真人綦公道行碑》云:丘处机高足綦志远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春,从府僚之请,来到长安,先是建立了大玄都万寿宫,又相继修葺“骊山之白鹿、终南之太一、樊川之白云、凤栖原之长生、蓝田之金山"等宫观。《重玄子李先生返真碑铭》云:彰德的迎祥观“兵烬日久”,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重玄子李志方在彰德时,应当地总管赵德用之邀,承担了修整道观的事项。在李志方的精心维护下,迎祥观焕然一新。正大七年(1230),彰德总帅萧仲通暨同列奉又疏请李志方主盟、修缮天庆宫,李志方“力为经度,不数岁,大敞而新之”。《栖真子李尊师墓碑》亦云:位于太原的天庆宫,“天庆兵乱后,鞠为荆棘瓦砾之场"。正大八年(1231),府尹石抹公及道录智公疏请栖真子李志明住持并修整之。李志明“既允其请,慨然以兴复崇建为事”。在他的号召和组织之下,“贵者董其役,富者输其财,智者献其巧,壮者程其力”。不久,“使天庆之规制,雄硕俊整为一方之冠”。
各地士人还经常礼请道士主持斋醮。斋醮是道教独具特色的宗教祭祀仪式,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仙源录》记录了许多斋醮活动,其中有一些是地方士人所延请道士主持的。《栖云真人王尊师道行碑》云:拖雷监国元年(1228),经镇市帅曹德禄邀栖云真人王志谨作黄箓大斋,“远近会者不下数千”。终南山重阳万寿宫作为全真教祖庭,颇得教内外人士重视。《白云真人綦公道行碑》云:乃马真后三年(1244)春,先锋使夹谷公于终南祖庭设罗天大醮,以此来济度祖师,为民超度,“礼请于洞真、宋披云、薛太霞洎公(綦志远)与李无欲,共成五位真人,摄行醮事”。同时由全真教五位德高望重的高道主持,足见此次醮事规格之高。《重玄广德弘道真人孟公碑铭》云:元宪宗八年(1258)秋,(孟志源)“应丞相胡公之请,主平阳黄箓罗天大醮”。《栖真子李尊师墓碑》云:拖雷监国元年(1228)夏,中原大旱,将为一路灾。太原府僚属设醮祈雨,以李志明主醮事,“已而,澍雨沾浃,岁以大丰”。
再次,士人常向高道寻求治病延年的良方。道门中人依照修仙理论,继承古人治道之法,结合自身修道经验,创造出一整套修炼成仙的方术,其内容甚为丰富,如心斋、守一、坐忘、导引、吐纳、踵气、辟谷、服食、行炁、外丹、内丹等,绝大多数与养生及医术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士人也愿意向高道问疾请病。李志明便有很高的医术,《栖真子李尊师墓碑》云:“宣差完颜胡失刺暴得奇疾,气息几绝”,“家人走告以危殆状",李志明“躬诣其处咒诅,杯水下咽复甦”。据《燕京创建玉清观碑》,马志希同样精通医术,其于昌州境中乞食行医,颇有嘉誉。“会那演相公避暑岭外,婴酒积症,病卧帐中。公视之,一剂立愈。忻然握手,相得如平生。”《碧虚真人杨先生墓铭》云:杨明真泰和年间于陕右传道,“(转)运使嘉议高公忽病心痛,治莫能效,先生为布气按摩,立愈”。
(二)受道教的熏陶,一些士人拜师学道、归隐山林
一般而言,多数士人以“读书为官”、“状元及第”为人生目标,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真正实现这一人生理想并非易事。因之,“隐逸”、“遁世”思潮,在士人阶层中也很有市场。尤其在金元之际,战乱频仍、科举久废,许多士人仕途渺茫,流离四方,许多士人人生价值取向发生逆转,由积极入世,转向栖身道门。道教不仅为落魄的士人提供精神上的休憩地,也为他们的肉体提供了避难所。《仙源录》拥有许多士人弃儒入道、退隐山林的史料。
在栖身道门的士人中,有许多早年业儒,但因种种变故,最终放弃求取功名的人生追求。有的因仕途无望、时世艰难而入道。如《太华真隐褚君传》云:自幼以儒为业的褚德辉,因遭时艰,“寄迹老子法中”。《洞玄子史公道行录》云:史志经世习儒业,因贞祐战乱,故居沦陷,“流寓于云中”,不得不“遁迹投玄,礼恒岳刘真常为师”。《纯阳子李君墓志铭》云:李志全虽然少业进士,还以经义中明昌五年(1195)第,但“不意世变,干戈日寻”,只好出家入道。《洞元虚静大师申公提点墓志铭》云:虚静大师申志贞,也是因为时世艰难,“后流寓太原,遂废干禄之学,易衣入道”。《佐玄寂照大师冯公道行碑铭》云:“赋性明敏,业进士,年甫弱冠,被荐入京师,就住太学”的冯志亨,因时局动荡,只好礼丘处机为师,慨然入道。《知常姬真人事迹》云:姬志真,“年十三而能诗赋,甫弱冠,天文、地理、阴阳、律历之学无不精究”。因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天兵下河东泽潞,只得“孑然一身,流离窜徙,寓冀州之南宫”。终于金末帝天兴年间(1234),礼栖云王真人为师,遂执弟子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