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和谐社会 法道而行
作者:许抗生
老子不仅认为宇宙的本原“道”是和谐的,而且认为“道”自然产生出来的万物也是和谐的,是体现了道的和谐的性质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42章)道所产生出来的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对立的两种气)互相作用产生出来的和谐之气所组成的。至于人是万物中的最灵者,然而人也是道所产生的一物,在他最初的本性中,也是体现着“道”的和谐的法则的。为此,老子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最能体现“道”的和谐法则的产儿。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同上书,55章)这即是说,含有道的德性最厚的就是赤子婴儿,是最和谐的(至和),所以他能“终日号而不嗄”,这是“至和”的表现(“和之至也”)。以此老子提倡“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同上书第28章)回到婴儿时代的最柔弱最具生命力的最和谐的状态。有鉴于此,道家主张返朴归真。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则认为初民时代是最符合“道”的和谐法则的“至德之世”,老子也提倡“小国寡民”和谐社会的思想。
那么为什么婴儿时期的“至和”的状态和初民时代的“至德之世”,又会丢失呢?老子认为这是由于人们丢失了“道”,违背了“道”的结果。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同上书,38章)。可见,只要人们逐步地丢失了道德仁义,最后只剩下来虚伪的礼仪,“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社会就出现了纷争祸乱,从而丧失掉了原有的和谐。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失掉“道”,丧失了和谐呢?其原因是何呢?对此老子作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或婴儿逐步长大之后,产生了贪欲多私和多巧伪之知的原故。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同上书,46章),社会战乱的产生,就在于人们的贪得无厌而不知足,从而产生了纷争与战乱。老子又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同上书,53章)大道甚平坦,而老百姓不敢走大道而走邪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当道的统治者宫室修饰得非常完美,使得田野一片荒芜,仓库中十分空虚,却还要穿着华丽的服装,佩带着昂贵的利剑,贪得无厌地追求吃喝享受而财货有余,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当强盗头子,这不是正道啊!可见,老百姓不能走正道,完全是在上的统治者追求贪得无厌的享受,使得老百姓贫困潦倒所造成的。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同上书,75章)民之饥,民之轻死,都是在上的统治者贪心贪欲造成的。至于民之难治,老子则认为这主要是在上者之“有为”治国所造成的。何谓“有为”呢?“有为”即指违背了道的自然法则的主观妄为、巧智。老子认为如果在上者用“巧智”(虚假的聪明)治国,那么老百姓也会仿效你用“巧智”(耍小聪明)来对付你。所以老子说:“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同上书,57章)在这里,忌讳、利器(权谋)、伎巧、法令,皆是指在上者之“有为”巧智,从而带来了民之弥贫、国家之昏乱、邪物之滋起、盗贼之多有。由此可见,人类和谐社会之破坏和丧失,就在于人的尤其是在上者的私心贪欲和智巧妄为所造成的结果。有鉴于此,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克服这些人类的弊病而构建起和谐的社会与和谐的世界呢?按照老子的教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法道”而行:
1.法道之自然无为而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上书,25章)“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基本思想。所谓“自然”,即是指自己如此,自然而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后来人也明确地解释为“自然者,无为也”。而道是宇宙的本原又是宇宙的总法则总规律,因此人们的行为必须循“道”而行,决不能违背“道”。至于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是说,天地是按照“道”的法则运行的,人法天地其实也就是最终法道而行事。这即是说,人的行为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法则、规律而肆意妄为。在这上面,人类已经有了沉痛的教训,人们为了一时的私利,不顾自然界生态发展的规律,利用自己的巧智,无限地向自然索取,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的法则,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造成了生态危机,毁坏着自己生存的家园,人类正在自己毁灭着自己。这是多么的危险啊!为此,我们应当很好地重温老子的教导:“人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办事,决不再去违背自然的法则了。
2.法道之朴实朴素的本性而行。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同上书,32章)又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同上书第28章)这是说“道”的本性为“朴”,人们应当“返朴归真”(真性),“复归于朴”。何谓“朴”呢?“朴”本指未加工的原木,有纯朴、朴实、朴素之义。这即是说,老子认为“道”的本性是纯朴的、朴实的、朴素的。为此,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多私贪欲,反对浮华轻薄、弄虚作假,主张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朴朴实实的人,做一个纯朴的人。这就是老子道家所倡导的“返朴归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人们越来越丧失了这种纯朴的人类本性,一切为了追求私利,贪得无厌,争权夺利,毫无顾忌地自欺欺人、弄虚作假、挥霍浪费、贪污盗窃,坑害人民,坑害国家,丧尽了天良,造成了社会和谐的破坏,社会乱象的丛生,这是多么的危险啊!我们决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我们应当尽早地回到老子的“返朴归真”的思想上去,是找回我们人类原有的朴实本性的时候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