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郑和下西洋与妈祖崇拜在海外的传播

作者:游建西




  一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①按有关道教文献记载,妈祖崇拜,或说天妃崇拜兴起于宋代,是为海上守护女神。人间原形乃是“五代时闽王都巡检林愿的第六女,名为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长而得玄通道法,驱邪济世,云游海上,专为渔民、航海之人解救危难”②。元、明以后其信仰扩大到两广、江浙和东南海外。至今台湾、东南亚广大海域人民仍然崇拜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日,每当此时,各地妈祖庙万人云集。妈祖庙的名称较多,“除妈祖庙之外,尚有林夫人庙、浮曦妃祠、天妃庙、天后宫”③等等。据说,妈祖崇拜甚灵验,主要是海上闻声救难,官方文献和民间传说均活灵活现有依据。至于为什么称妈祖,又称天妃或天后等,有地区性色彩和官民色彩之分。有书云:“闽人在母家,称之为妈祖,又云台湾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④妈祖崇拜比较亲切,有民族色彩。形成妈祖崇拜的重大影响时期,应该是在明永乐年间。因为郑和七下西洋,拓宽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和商道,而妈祖崇拜也随之扩大到西洋诸国,这些从后来郑和纪念妈祖的文献可以看到。永乐皇帝自己也是妈祖崇拜者,有书曰:“本朝永乐六年正月初六日,太宗又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庙号宏济天妃之宫。”⑤所谓太宗又加封之说,应该是在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加封妈祖为“孝顺纯天孚济感应天妃”⑥之后成祖朱棣又予加封。这次加封应该同郑和第一次远洋成功有关,有永乐皇帝自己的祈祷在内。
  至于说永乐皇帝他为什么要郑和七下西洋,始终是个谜,其中传闻是为了找建文皇帝。而颇为重要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书中也有这方面的猜想。所谓“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外的建文帝。”⑦不过按史料记载的情况看,似乎更多的又是为了明朝而开拓远洋商道或沟通西洋诸国。因为,郑和的船名为“宝船”⑧,这个名称很重要,无论是到海外寻宝,还是带上明朝的宝贝出洋,都可以想到这条船的温和性质。不管郑和外出远洋做什么,永乐皇帝对这件事是十分重视的,否则他不会在这个时候加封妈祖。而此时正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成功,第二次尚在海外之时。这次有可能是郑和真的在海上遇险,得妈祖保佑化险为夷,其化险快报报知京师永乐皇帝,为报答妈祖之恩,永乐加封妈祖。这个分析结论来自于古文献《娄东刘家港天妃石刻通番事迹记》和《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后述简称《娄东记》和《长乐记》),二《记》收入《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一书,据说二《记》均出自郑和本人之笔。此两《记》记录了郑和在海上的艰险和感激妈祖的文字。值得重视的是,《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一书是我国北京大学著名中外交通史学者向达教授整理校注,北京图书馆珍藏,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向达先生称此书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三部最初史料。”⑨他本人认为这样的书是“重要而又罕见的书”⑩。二《记》收入在内,它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不言而喻。
  
  二
  
  二《记》之中,较详细地多次记载了妈祖拯救郑和的事件,这里我们很难用一般的理性来想象这种事件,只能从文化心态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来理解郑和当时记录的历史故事。《长乐记》曰:“永乐三年统领舟师往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等聚众于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返。”[11]永乐三年就是公元1405年,也即郑和第一次远洋。《记》中所说古里国,为现在印度西海岸一大城池,重要商港,明代永乐时期属西洋大国。[12]郑和第一次航行就碰上了海盗陈祖义,并发生了剧烈的战斗。《剑桥中国明代史》一书对此事的说法是“(郑和)船队在1407年的回程中抵达苏门答剌沿海时,遭到强大的华人海盗陈祖义的对抗”。该书用“强大华人海盗”形容陈祖义。可以想见郑和船队当时的惊恐,陈祖义久惯海路,无论是航海经验和战斗经验都十分老道,而郑和初下西洋,没有任何经验可谈,且肩负皇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精神压力之大可以想象。但是,郑和胜利了,还生擒了陈祖义。这样的事对郑和来说不可思议,有奇迹之感,他自己认为有“神兵阴助”,当然奇迹感亦包括平安渡过航海风险,所有功劳他都归记于妈祖的拯救。这些他都照直记录在《娄东记》和《长乐记》中。《娄东记》曰:“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蒙,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功,曷能康济。值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借神之助也。神之功绩,昔尝奏请于朝廷,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事,钦承御制记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郑和的这个《记》同传说中一些渔民、商贾被救的情况相若。这是险后余生之感,等闲不好轻议。《记》中所说“一称神号,感应如响”,笔者在其他文献也见有同样描述,见之油然感慨。《道藏》收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后称《灵验经》),其中赞曰:“威容显现大海中,德广遍施天下仰。护国救民无壅滞,扶危救险在须臾。……变凶为吉如弹指,赐福消灾若殄微。”所谓“扶危救险在须臾,变凶为吉如弹指”,这个说法虽与“一称神号,感应如响”的表述不同,意思却完全一样。可见,多处反映和传说有相类性,非郑和要独神其说。郑和的文献是官方文献,直接代表的是明皇室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郑和感激妈祖的事实,从一个则面反映了妈祖拯救行为的范围:即郑和的远洋航行能到哪里,妈祖的保佑能力就可以到那里。这个拯救范围应该是妈祖扬名海外的重要依据。事实上郑和的《长乐记》和《娄东记》均记载了这样的认识,如《长乐记》曰:“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著于昔时,而盛显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这样的记载与《娄东记》相类,几可以理解为郑和不管到哪里有了不测,妈祖均可以如影随形闻声解难,不可思议。以下可以看《灵验经》所记载的妈祖的拯救能力。其拯救能力与她对太上老君和天尊的誓愿相一致。经曰:“尔时天妃闻说偈已,稽首天尊道前而说誓言。一者,誓救舟船达于彼岸。二者,誓护客商咸令安乐。三者,祛逐邪祟永得消除。四者,荡灭灾家门清净。五者,收捕奸盗屏迹潜形。六者,收斩恶人诛锄强梗。七者,救民护国民称太平。八者,释罪解愆离诸报对。九者,扶持产难母子安全。十者,庇护良民免遭横逆。十一者,卫护法界风雨顺时。十二者,凡有归向保佑安宁。十三者,修学至人功果圆满。十四者,求官进职爵禄亨通。十五者,过去超生九幽息对。是时,老君闻天妃誓言,乃敕玄妙玉女锡以无极辅斗助政普济天妃号。”[13]妈祖的这十五誓言,有的属民间喜欢的行为,有的属国家喜欢的行为。如第一、第二誓愿,就明显是民间喜欢的,第七、第十一就是国家喜欢的,当然总体来说都符合民愿和国愿。而奇特的是,妈祖的这些誓愿都能如传说和文献记载的那样有了相应的故事出来,确有些让人不可思议。由此,很自然的让人想到了郑和远洋所到之处,应该都留下了妈祖的影响。妈祖的影响属宗教意义的影响,郑和的远洋是国家的影响,国家之影响和宗教之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恐怕在中国历史上属首次。其影响之强烈,本土学术界尚未有积极响应,倒是西方人很看重这次影响。《剑桥中国明代史》开篇总结郑和下西洋的这次行为,有了一句令人犯疑惑的话,看来很刺眼:“海上远征。”尽管作者知道郑和的船是“宝船”而不是战船,但是作者依然要用“海上远征”这样有战争意味的话来总结。从上述妈祖的誓愿可以看到,妈祖的神力行为也是和平的温和的。估计西人由自己的远洋经验出发,比较敏感这种有强力国家意志和温和宗教行为相结合的事件。以下我们来看郑和以后的六次远航都到了哪些国家和地方,由此可以间接地知道妈祖的影响到了哪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