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道德经》与管理
作者:潘宗光
《道德经》云, “希言自然。" 就是说, 发乎自然才是最好的品德, 不必多言。因此, 一个良好的管理者,不在乎说多少,而在乎身体力行, 品德修养散发出来的感染力。这种发自内心, 朴实无华的气质,与社会上一般巧言令色, 轻诺寡信, 夸夸其谈的气氛很不一样。履行这种 “不言之教”的人, 自然、朴素、无为、无我, 看来并不起眼。
《道德经》 这样描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不言之教”正是“自然”之道, 天无言而四时行, 非关“语言”; “朴素”也是“自然”。“自然”者, “本自具足”者也。如《金刚经》云 “离一切相”, “不取于相” 之谓也。并非一般人以为指“自然风景”的“自然”。
白玉不琢为上品, 做人也一样, 人到无求品自高。往往最自然,最朴素,最纯真的才是至真。因此道家北宗修炼又叫“修真”, “全真”;得道者谓之“真人”。
最后, 我想指出《道德经》博大精深, 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以一己小聪明, 把它狭义看成“工具书”或“必胜指南”。我们应虚下心来,心领神会其中微言大义。用“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无私精神, 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管理企业, 则会无往而不利。到时纵使不打出“道”的招牌, 道就在其中矣, 所谓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道家有一句至理名言“心死神活” ,就是说人要放下私心妄念, 放下“小我”服务“大我”, 才能开发出超凡入圣的内在智慧, 担当大任。这时别人办不到的事, 你却“治大国,若烹小鲜”, 得心应手, 如有神助。这就是“人心死,道心生”的道理。也是“恬淡虚无, 清心寡欲, 道自来归”的真正含义,这是修行和做人的根本。可惜世人大多背道而驰,“心活神死”, 因此, 老子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道简易, 本来就不是什么深奥难明的道理。道无处不在, 它就在我们身边, 何必道在近而求远,道在易而求难?修道和管理并非南辕北辙的两回事, 而是体与用的关系, 彼此相辅相成。管理与修行的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我们平常太多私心妄念, 智慧不生, 颠非为是, 不能把事情办好, 只要把错误重新颠倒矫正过来, 所谓“能于日用颠倒求, 大地尘沙尽成宝”。道、修行、做人、和管理的功夫就在这里。
用道家的颠倒法看《道德经》, 颠倒来读就是“得道经”, “德以载道”, “德”就是“道”在世间法的呈现。“道德”之为物, 《道德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古代“德”通“得”, 就是自然获得, 方为上品。自然之道, 清净而已;清净之道, 就是一个“无”字。
因此 “无心之心谓之真心”, “上德不德”。道家崇尚的是没有私心的真心以及不做作的自然之德 、无为之德。 正如《易传·系辞》指出, “默而成之, 不言而信, 存乎德行”, 这就是“道"。
“道"本来不可说, 所谓 “道可道, 非常道"。老君《内观经》篇末总结指出, “千经万术,唯在心也。”因此修德、炼己、明心最重要, 我在此冒昧说了许多,毕竟是书生管见,不足为道。还望各位高道高功,诸位前辈不吝赐教。
(作者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