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心灵返朴与生命归真
作者:孙浩然
“存在先于本质”,人存在的第一条件,莫过于有一个完整无暇的现实身体。老子生于战乱横生的时代,目睹了人间太多的由于争名夺利而不惜大动干戈,损伤、残害自己宝贵身体和生命的行为,所以他感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44章)还说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3章)后世道家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如庄子认为“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13]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道德经》却没有走这样的极端,他信奉的是贵身轻物、不因物累、超然器外、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一章进一步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把生命看成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人要保持和延长生命,循自然本性起居有常,生活有制,饮食有节则足矣。
第五十五章可以说是《道德经》养身论的总体指导原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即是说把生命中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实的原貌展示出,不但自身健康长寿,兼可以家国共治,天下太平。
三、结束语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典籍,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之源头活水,其养生思想作为其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谷神不死”的宗教神秘面纱下笼罩着“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充分挖掘其中的智慧矿藏,遵循其基本原则,相信每一位在快节奏生活中饱受身心之苦的现代人都能从中获得健康长寿的启示。
注:
①黄友敬著:《老子传真》,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第26页。
②⑦河北佛学研究所编印:憨山大师全集第19册之《道德经解》,2005年版,第89、96页。
③《庄子·逍遥游》。
④司马迁著:《史记》之《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⑤《清静经》。
⑥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4集之《黄元吉道德经精义》,(台湾)自由出版社,1994年版。
⑧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页。
⑨《庄子·齐物论》。
⑩吕坤著:《呻吟语》,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11]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页。
[12]熊经浴:《大德必寿,美意延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月8日第6版。
[13]《庄子·让王》。
[14]《孟子·尽心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