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继承传统 适应时代 面向未来

作者:赵丽娜




  10年前,上海道教协会编辑出版了陈莲笙道长的著述《道风集——道教的发展和道士的修养》。今天,在陈道长九秩松寿的日子里,又出版了这本书的增订本,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增订本《道风集》与初版《道风集》相比,内容上更加充实,增加了陈道长近十年来的著述;编排上作了修正,并加入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使整本书显得更为生动,不仅具有阅读价值,而且增加了收藏价值。该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大32开,封面上印有陈老道长的大幅道装照片,装帧上显得大气且富有道教文化气息。
   增订本《道风集》共增加了三十六篇文章,分布在除《道教徒修养讲座》之外的其他五部分中。《总论》中增加了一篇,《道教与当代社会生活》增加了三篇,另外新增了两个部分:《道教宫观管理讲座》八讲,以及《讲话》。《讲话》部分把原版中《其它》中的讲话收编进来,又加入了近十年来的讲话十二篇。新版《其他》部分主要有《海上白云观》一文,对仙逝道长的悼文四篇,以及为其他道友之书所作的序言七篇。
   《总论》中新增的《迈向新世纪——关于新世纪道教弘扬与发展的思考》,提纲挈领,统领全书。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陈道长高瞻远瞩地回答了道教在新世纪应该如何弘扬与发展的问题。他提出五点:道风建设是道教发展的形象,经济建设是道教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是道教发展的关键,适应社会是道教发展的前提,爱国爱教是道教发展的方向。最后,陈道长倡议,新世纪的道教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更多的是要适应社会,适应新的时代。我们要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旗帜,把一个充满生机的道教带入21世纪。
   《总论》下面的两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内容。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宗教来说,信仰和制度是缺一不可的。可以说,本书中的《道教徒修养讲座》重在信仰建设,而《道教宫观管理讲座》重在制度建设。《道教徒修养讲座》八讲是原版中就有的,这里不再赘述。《道教宫观管理讲座》的八讲分别是:重视管理,分清脉络,选拔人才,健全制度,发扬民主,集中统一,奖惩监督,道法自然。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八讲是有内在联系的。正如陈道长所说:《选拔人才》,就是要让每个在道观中的道士感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发扬民主》,就是要让每个道士对宫观里的事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有畅所欲言的地方;《分清脉络》和《健全制度》,就是让每个在宫观里的道士和职工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些什么和怎样做;《奖励和惩罚》就是对每个道士和职工在自己岗位上做得好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做得不好的要给予批评和惩罚。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把被管理的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管理者的要求则体现在《重视管理》,《集中统一》,和《道法自然》中。在《重视管理》中,陈道长首先纠正了某些道长对“无为”的错误看法,“无为”不是一切顺其自然,什么都不干。而是与“无不为”联系在一起,就是说道观不仅要管理,而且要管好。管理时则要遵循“奉道行事”的原则,一切都要以“道”为原则。《集中统一》主要讲,有民主就要有集中,有统一。但这里的集中统一不同于以往的方丈、住持制度,而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即道教的组织化。《道法自然》是这八讲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陈道长明确地提出了宫观管理中的三点要求:要使被管理的人心情舒畅,积极性调动得起来;要使被管理的财产和物品各得其所,充分发挥每件财和物的作用;要使我们宫观的管理事务,明白公正,不偏不倚,任何事情都能放得上台面,任何决定都有利于宫观的生存和发展。在这八讲中,陈道长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把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都介绍了出来,其目的就是让道教健康顺利的发展。
   在《道教与当代社会生活》中也增加了三篇:《继承传统与适应社会》、《社会需要和自身价值》、《索取和奉献》。主要是就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的思考和评论。在《继承传统与适应社会》中,陈道长指出,“道士”是道教活的传统。我们把对道教有建树有贡献的道士称为“高道”。不同时代的高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身上既继承了道教的一些不可变更的内容和形式,又对道教如何同身处的时代相适应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时代,我们除了要保持道教的不可变更的东西,更要与时代相适应,需要革新的地方一定要革新。另外,道教传统的继承和适应社会,关键是要培养出一批既有深厚的道教传统修养,又能主动去适应社会需要的道士,希望只能寄托在他们身上。《社会需要和自身价值》主要是在反驳一位已故外国汉学家的观点:“西方人对于道教的兴趣增加并非仅仅在于道教在政府和地方官员眼中的地位,而在与他们自身的价值,在那个受羞辱的年代里被打碎的价值”。首先,在那个年代里,被打碎的何止是道教的价值。因为在我们眼中,所有被打碎的东西都有价值。其次,今天道教的社会地位,是实实在在的地位,决不是“眼中的地位”。最后,关于道教的自身价值,社会对道教的需要就是道教的价值,道教的自身价值就存在于“济世度人”的宗教价值中。《索取和奉献》讲的是一位老劳模,退休前砍伐过几万株树木,在退休之后,自己动手在过去砍过的山岭上又种上了几万株树木,还青山一个本来面目。这位老模范不仅是努力生产、品德高尚的人,而且于家于国于后代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一个“修真得道”的人。尽管他不是道士,可是,他的思想和行为值得每个学道之人敬佩、学习。
   《讲话》中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主题,一是爱国爱教,适应时代;二是培养青年道士,扶持后起之秀。
   早在1996年的《上海道教正在努力适应当今社会》中,陈道长就提出:第一,要进一步提高道教徒的自身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道教学识素养。第二,要积极引导广大道教徒走爱国爱教的道路。第三,发扬优良传统,积极适应社会。在2000年秋,陈道长所做的《坚持信仰,适应时代》的讲话中,又强调了这一点。在这篇讲话中,陈道长指出,在20世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新世纪并非凭空而来,而是20世纪的延续。那么,中国道教应如何应对?第一,道教仍然长期存在,并将在坚持传统和革新变化中发展。第二,道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要充分关心民众的精神生活。第三,道教在充满竞争的新世纪要勇敢地面对挑战。所谓“道由人显”,陈道长希望各位青年道友和信众在世纪之初就自觉适应新世纪的变化,那么,道教在21世纪仍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在《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庆祝香港回归有感》,《珍惜大好形势,弘扬道教文化——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光辉的五十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衷心祝贺中国共产党八十华诞》等讲话中,陈道长发自内心的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新中国。在《光辉的五十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中,具体地论述了上海道教的发展。建国五十年来,上海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道教出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生动局面,无论是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还是道教文化弘扬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上海道教在弘扬道教文化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成立了专门的道教文化研究机构——上海市道教协会文化研究室。它正式成立于1987年,多年来,为宣传上海道教,弘扬道教文化打下了基础,也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上海道教做了一定工作。第二,创办了《上海道教》杂志。该杂志自1988年正式创刊以来,得到各方好评,被誉为是上海道教的一面旗帜,更是上海道教的历史丰碑。第三,摄制了《中国道教斋醮·上海卷》录像片和录音磁带,高质量地抢救和保护了道教仪范和道教音乐,对我国的音乐、宗教、历史、民族、民俗和文化等各学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最后是在加强上海道教自身建设和培养道教接班人方面的变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