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继承传统 适应时代 面向未来

作者:赵丽娜




   他指出,抚今追昔,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才会有道教的兴盛。因此,我们要加倍珍惜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要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多作贡献,使道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所谓“道藉人弘”,陈道长也一直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致力于培养道教的接班人。《在中国道教学院上海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陈道长向青年道士提出了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三感。紧迫感就是要适应时代,适应社会;责任感就是要抓住机遇,挑起道教在21世纪发展的重任;使命感就是要有弘道扬善、济世度人的使命。《在中国道教学院上海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陈道长鼓励青年道士,要“活到老,学到老”。另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坚定信仰、维护信仰和纯洁道风的问题。另一个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问题,即道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最后是《中国道教学院上海进修班毕业论文集》代序,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师长对道门青年人的关切之情。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道教后继有人,陈道长是欣慰的。欣慰于他们已经挑起了上海道教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担,欣慰于他们对于道教的历史、人物、宫观、教义、科仪,管理乃至于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问题都已有了相当的认识,也欣慰于他们将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处理道教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也面临着向国际发展的问题。《中国道教也会走向世界——从意大利客人来上海做道场想到的》提出,目前,道教已经作为一种中国宗教平等地跻身于世界宗教之林。外国人来中国做道场这件中国道教史上罕见的事情,也向道教在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国际化的课题。
   在《其他》这部分中增加的主要是陈道长为一些仙逝的道长写的悼词,以及为一些书所做的序言。悼词有《追念宋祖德道长》、《缅怀傅圆天大师》、《怀念龚群先生》、《怀念侯宝垣同道》。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不可避免的,虽然道教对此采取的是一种超然的态度,但挚友离去,毕竟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是继承他们的遗愿,继续大力弘扬道教。
   在为袁志鸿先生的《道教神仙故事》作的序里,陈道长反驳了当代社会对道士的一些不正确看法,提出高道们对自己的国土和民族是忠诚而热爱的,对道的信仰是真诚而坚贞的,他们的品节是高尚而正直的。因此,他们理应获得道门中人的尊敬和爱戴,以及非道门中人的尊重。《人生赠言》序则说出了一位耄耋老人对人生的看法: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给人们的回报就不同,所谓天道至公,人道无私。此外还有《庐山道教述略》序言,《道教神仙信仰》序,《葛仙山志》序,《道教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上海)论文集》序等。在这些序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耄耋老人对于教内后辈的拳拳之心,说明他认识到“道由人弘”,也身体力行地鼓励后辈道士出书论道,支持道教界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读罢全书,掩卷沉思,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位受人尊重的智慧老人的形象。陈道长一生致力于学道、行道和弘道,长期笔耕不辍,成为当代道门有影响的学者和领导人,受到教内外人士的一致尊重和爱戴。他对当代道教的贡献是多方面,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在于不断总结新时期如何学道、行道、弘道的经验,形成适应我们时代的观念和理论,从而对于当代道教的教义建设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增订本《道风集》在他九十华诞时出版,就是这些贡献最为集中的表述,值得道教界内的人士细细品读,也值得研究道教的学术界人士用心读一读,因为它体现了活着的、仍在发展着的道教文化在当代的新面貌。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