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浅析道教思想对陈士铎命门水火理论的影响
作者:何振中
在近年出版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傅山引火汤(即上述之引火汤)之运用颇有特色。李方以九地(即九制熟地)、盐巴戟肉、天麦冬、云苓、五味子为主加减使用。从其在本书中的病例来看,本方治疗范围以从原来用以治疗喉症,扩大到用以治疗龙雷之火上硏种种上热见证,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鼻衄、卒中前兆、三消重症等。
陈氏根据临床经验,引命门水火概念分析中药,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多有发挥,以下从《本草从新》中摘录数则以窥其特色:
1.巴戟天:补水火之不足,益心肾之有余,实补药之翘楚也。用之可以“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而无用附子、肉桂温补命门太热之过。
2.元参(玄参)微寒之品,善散浮游之火,退胃肾之火,既不损胃,又且滋阴,但须多用,不妨一两以用至五六两。因为元参解下焦之火,非多用不能成功。又阐释元参与肉桂共用之理,用元参以降火,随用肉桂以安火,大用元参而少用肉桂,或佐以纯补真阴之药,自然火得水以相制,火得水而潜藏,又何至再为浮游哉。
3.泽泻善泻肾中之邪火,泻邪火,即所以补真水也。用之于五苓散中,逐邪火而存真水,火去乃水自升,水升乃津液自润,而灌注于肾宫。用于六味丸中,乃泻中有补。如肾中无火,故用八味地黄丸,于水中补火,泽泻性既利水,而泻中又复有补,引火下行泻火之有余,而不损火之不足,辅桂、附以成其既济之功。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陈士铎虽非道门中人,论医用药却完全是道教医家特色,他对命门理论的贡献使这一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他把命门水火理论运用于养生与临床实践,并且卓有成效。他在方药上的创新,如引火汤是温补名方八味丸的重要发展,至今在临床上被有效地使用。
注:
①施洪耀:《辨证奇闻评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9年3月版。
②陈士铎撰:《辨证奇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③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
④刘荣喜:《陈士铎<外经微言>医学思想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第4期。
⑤许春波:《<本草新编>的学术特色》,《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11月版。
⑥虞陆祥、朱君华:《试谈陈士铎的学术特色》,《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6期。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