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作者:张继禹
真常之道,具于每个人之中。生活中有道,体道、悟道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对道的体悟其实并不必刻意要求人们超出世间之外去寻找,道就表现于宇宙自然的万化之中,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信道、修道、悟道也不必从根本上否弃现实的世界。通过弘扬道教文化的精神,发掘深蕴在道教文化中的智慧,涤除现实世界的尘障对自己清净本性的蒙蔽,将自己最本真的道性彰显出来,就可以升华我们的生活,和谐我们的生命,和谐我们的世界,实现与大道的相通。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含有道,人类的生命、生活离不开道。正因为有了道,人类的生命才有了精神和灵性!正因为有了道,我们的生活才显得快乐、和谐!
二、道不远人,修之则应
《神仙可学论》说:“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负于道。”从道与我们的信仰、生命及人生的密切关系中我们知道,道虽玄妙莫测,但并不是感知不到的,是可以思而应之的、修而得之的;道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并修而行之,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大道的慈爱和亲近。《太上妙法本相经》说:“道性淡泊,无有亲疏,道慈众生,如母爱子”,道对众生而言,就好比是慈母, 慈母之爱,是无限宽广、无比真挚的,众生只要向道、求道,道无不应,正所谓“道不远人,修之则应”。人生宇宙之内,其责任就是要辅助自然万物长养和显扬道德教化。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仙得道,神仙代表了人们的多种美好愿望和理想:既是道德楷模,可以称之为忠孝神仙;又是济世楷模,可以称之为度世神仙;还是得道楷模,可以称之逍遥神仙。
第一,我们修道体道,首先要尽人之为人的责任,做忠孝神仙。道教以道德为宗本,道德在现实中表现的就是忠孝仁义和顺诚信。因此,道教徒要内修道德之诚,外修仁义之信,以和顺来检束自我,基于人伦,裨益社会,淳厚风俗,正心明性,以复归道德之本根,亦即老子所说的生养万物的道德。做忠孝神仙,就是要忠于国家,孝于亲长,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功德成神,由人道达成仙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国家的公民,学道之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不仅使道德润泽自身,而且要润泽家、润泽乡、润泽国、润泽天下,利益身、利益家、利益国、普益于天下,《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认为,道德宗本的基础也当以忠于国家、孝于亲长为前提。这也是道教道德教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契合以利济社会、教化世人的一种实践。因此,早在道教教团建立初期就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也强调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金元时期全真道始创人王重阳亦以“忠君王,孝敬父母师资”为修持的重要内容。《太上感应篇集注》进一步说:“立善多端,莫先忠孝。”《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更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
道教常说没有不忠不孝、无信无德的神仙,以忠孝和顺仁信为先,既是强调社会的伦理准则,以维护家国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强调修道体道之士要力尽社会责任和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基础修成忠孝神仙。忠孝诚信等伦理准则,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道教所要强调的就是要裨益世教,通过裨益世教来升华自己的人生,最终得成神仙。在道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以忠孝立身,以济世立德而得道的神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倡导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初祖许逊大真人。他一生力行忠孝,劝善济世,治水救人,深受民众的敬仰,功德成神,拔宅飞升得成神仙,被世人奉为普天福主,成为后世修道者的模范。《净明大道说》中云:忠孝为大道之本,修道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认为忠孝净明四美俱备,则神渐通灵,自然道成。亦即始由忠孝立本,以至大忠大孝,即一物不欺,一体皆爱;中于去欲正心,即心无尘物之染,心无欲念之累;终则直至净明境界。
第二,我们修道体道,要在度己度人,做度世神仙。虚无自然之道是宇宙的根本,清虚无为而合乎道是人生修养的至理。人与天地俱禀自然一气所生,人的天性本应也是清净、纯朴的,是淳善不杂的,《内观经》说:始生之时,神源清净,湛然无杂。所以太上教人要复归于婴儿。欲望的恶性膨胀违背了大道的清虚无为之旨,戕害了人天真的淳善、清静的本性,在这里,人是否求道亲道、自度求度,人的行为与信仰起着决定性作用。道经中说:人自求道,非道求人;人自求度,非道度人;人自亲道,感而致果。《西升经·我命章》中则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要成为度世的神仙,一是保守自己的清净纯朴修行亲道以自度;二是济世利人显扬道德以度人。
道教认为,人们通过自身的修炼是可以成仙证道的。修炼的核心无外乎性命心身二事,《道门十规》说: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所谓性命二事,性即心性,命即生命,性即是人的灵觉,命即是人的生机。《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一气氤氲是也。并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学道修炼,一是修炼人的心神品性,二是修炼人的气血身体。道教有许多关于修持修炼的重要经典,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西升经》、《坐忘论》、《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旨》、《性命圭旨》等等,自度和度他的道术方法多种多样。
道体虚静而又能显应万物,故修道者既要虚静其心以自我修养,又要行现实的仁行功德以济世利人。为善积德与去欲澄心,都是求道亲道的必由之路。南朝高道陆修静于《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说:“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和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清代高道刘一明《修真九要》认为“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他所谓“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等济世利人的善行。无济世利人之善行,则不能修成仙道。大道无私,道性普遍,大道不为一己之私心而存,无济世利人之善行,则不能修成仙道。利人越多,则自利亦愈多,《道德经》指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们在普行利人教化的同时也正是在培护自己的德行与道性,并通过修炼使自己得成度世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