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试论如何使道众以庙为家

作者:邱清辉




  “以庙为家”是每个道教徒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对于十方丛林中的全真道士来说尤为重要。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在中国道协第六届代表会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目前少数道教徒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衣冠不整、道不像道。”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道教的形象。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少数道人缺乏“以庙为家”的观念。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使道众做到“以庙为家”呢?对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宫观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
  
  十方丛林也就是十方常住,是道众陶融品性、学习道教规法威仪的场所,它应当有严谨的组织和文明的道风。一个十方丛林的管理者,就是常住之栋梁、大众之纲领,是道众的模范,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道众的品行、修持及宫观的发展。因此,能否使道众做到“以庙为家”,其管理者自身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如何加强宫观管理者自身的修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管理者应当认清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明白自身的职责。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付出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作为一个十方丛林的管理者,应当时刻明白自己是在管理整个宫观,其职责就是要维持宫观的正常运转,并为宫观的发展制定计划和目标。其中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创造出一个家庭般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可以把管理者比作一个乐队的指挥。通过乐队指挥的理解和指挥,各种乐器演奏才能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乐章。因此,管理者应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宫观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使道众做到“以庙为家”,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家庭般的、富有活力的整体。
  其二,管理者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管理者的神圣职责,要求他必须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为宫观的生存与发展制定可行的计划与目标。有了长远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就好比轮船在航行中有了导航灯和指定的航线,保证它胜利到达弘扬道教、普渡众生的彼岸。
  一个宫观的管理者,如果道德齐备、信仰虔诚,并且管理得法,宫观里的道众会齐心协力、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在信仰上也会被同化而极度虔诚;道众们会自觉把管理者当成在家的家长般尊敬、关心、理解和支持。反之,如果管理者管理不当,很可能会使本来具有虔诚信仰的道众也失去信心,逐渐变得信仰淡化,以致使整个宫观象一盘散沙,当然就谈不上能使道众以庙为家了。
  宫观是供奉、祭祀神灵的场所,是道士参玄修道、弘教讲经、立坛设醮和日常安身的场所;同时又是道教传播教理教义,联系、教化信教群众的窗口;宫观中举行的各种宗教活动和道众的一举一动等日常修持都是向人们展示道教义理与信仰内容的无声语言。如果一个宫观管理得井井有条,各种道教活动做得合理得体,那么道教文化就会很容易地被信教群众理解并吸收,反之亦然。所以,作为一个宫观的管理者,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其三,管理者应当广积功德,加强道德修养。
  《道门十规》云:“住持领袖,凡名山福地,靖庐化治、丛林宫观住持之士,或甲乙往还,或本山推举,必得高年耆德、刚方正直之士,言行端庄,问学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为之,庶足仪刑后进,准则前修。其是者,务必慈仁俭约,德量含弘,规矩公正。”其中对宫观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等对社会现象的善恶、美丑等作出判断,用说服力、劝导力、良知,以唤起人们的善心、正义感、荣誉感和羞耻心。《道德经·五十九章》云:“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宫观管理者若能多结善缘、广积功德,自然就会产生威望而得到道众拥戴,从而感化道众全身心地投入宫观的工作当中去。
  广积功德可以服众。可见只要管理者的德行充实于内,其人格魅力就会像电波一样,流露发射于宇宙之中,它的神奇力量在无形中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现今规模再大的宫观,其管理者也几乎天天都能遇见宫观里的每一位道众,他的一举一动都在道众的视野之内,他若能广结善缘、以德化人,其影响当然会立竿见影。
  中国自古就形成了“上行则下效”、“正人先正己”以及“身教重于言教”的道德运行传统,要求领导在教育群众应该怎么做之前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早已成为老百姓的一种强烈意识。宫观作为社会实体之一,其道众的思想当然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要想使道众做到以庙为家,其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修养,将“广积功德”作为管理能力的基石。
  
  二、应当设法为道众营造“家庭的温暖”
  
  要想使道众以宫观为家,宫观里的管理者应当先为道众营造一种“家庭”的氛围,创造一种使道众产生归属感、体现主人翁地位的条件,使宫观具备“家”的必要因素。
  
  1.应当加强斋食管理。
  《史记·郦食其列传》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人们的头等大事。
  在十方丛林的庙中,应当保持传统的斋堂风格,但斋食也应满足道众身体所需的能量。斋食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道众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宫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斋食的好坏是体现“家庭温暖”的基本因素。宫观的管理者应将伙食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首先,管理者本人应当经常与道众一起在食堂用餐,这是体现一个“家长”式领导的重要条件。作为宫观的管理者,与道众一同用餐,能体现出一种“老修行”的德性,又能了解食堂的管理情况和饭菜的质量。其次,要选好食堂管理人员。食堂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善于团结大家一道工作,能吃苦耐劳,会干会算,廉洁奉公,热情为道众就餐服务。当然,配好炊事组长和采购员也很重要,把食堂骨干配好了,搞好斋食就有了组织保证。再次,加强炊事人员的思想教育。应当使每一个炊事人员都懂得搞好饭菜质量的重要性。若炊事人员自己持有“出家人不应该口贪滋味”的观念,就很容易出现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行为,结果其饭菜吃不下倒掉,不仅会造成大量浪费,还会影响宫观的“家庭氛围”。
  
  2.应当加强住宿管理。
  住宿与斋食一样也是体现“家庭温暖”的基本条件。要想使道众做到以庙为家,就应当先给道众一个安定的住所,一个主人翁的身份,尽量避免道众产生寄人篱下、居无定所的漂泊感。
  早在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第五条就已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的常住人员和外来暂住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户籍管理的规定”。“其中‘常住人员’是指:有所在宗教活动场所的常住户口,按宗教教义教规应在该宗教活动场所长期居住的宗教教职人员,以及经该场所管理组织同意在本场所长期居住的服务人员。”因此,宫观的管理者应当根据有关户口管理的规定固定常住道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道众们对住宿条件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宫观里应尽可能地为道众创造一个舒适的、有利修炼和学习的住所。宫观里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好人员搭配,并要制定一份宿舍管理制度,督使道众共同遵守。否则,同宿舍的道众很容易产生矛盾,以致影响到宫观的“家庭”氛围。
  
  3.应当加强与道众的交流和沟通。
  与其它单位的领导及家庭的家长一样,宫观管理者应当善于体恤道众的心情,经常保持与道众的交流与沟通。那样才能稳定道众的情绪;获得道众的尊重、支持与理解;维持宫观的和睦气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