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庄子》号《南华真经》源流考

作者:杨思范




  《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然《庄子》何时有《南华真经》之称,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说法认为始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这种观点源于史书的记载。如《旧唐书·玄宗本纪》云:“(天宝元年)二月丁亥,上加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 又《唐会要》云:“天宝元年二月十二日,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相李林甫等奏曰庄子既号‘南华真人’,文子请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其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随号称从之”
  后人多以此诏册作为《庄子》号《南华真经》由来的依据,如《辞源》(修订本)释《南华经》云:“也叫《南华真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虽然尊《老子》、《庄子》为经典,但还没有‘南华’这一名称。至唐天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始尊称他所著书为《南华真经》。见《唐会要》五十杂说、《旧唐书·玄宗纪》。” 《汉语大词典》释“南华”为“《南华真经》的简称”,又释“《南华真经》”作“《庄子》的别称,始于唐代。《新唐书·艺文志三》‘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唐会要·杂记》‘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敕文,追赠庄子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
  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以为《庄子》册封《南华真经》当在开元二十五年。如清人姚范在《援鹑堂笔记》中认为“南华之名,未详其出。《隋志》有梁旷《南华论》、《南华论音》,其号南华真人,名书为《真经》,在唐开元二十五年” 。又如曹础基认为“庄子号‘南华真人’及‘《南华真经》’等号始见于唐开元二十五年”
  其实宋朝已有学者明确说明《南华真经》之号在册封之前已存在。如北宋学者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叙》认为“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诏册《庄子》,宜依旧号曰《南华真经》。” 他在这儿说得很清楚,在朝廷诏封《庄子》为《南华真经》之前,《庄子》已被称为《南华真经》;南宋学者褚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序》引用了陈景元这段话,可见他也赞同在天宝元年之前《庄子》确有号《南华真经》之说
  王运生在《敦煌残卷南华真经、庄子及世传本之比较研究》一文中以为“我们对于《庄子》称经的年代似乎可以提前看,对传统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这就不是无缘无故的了” 。但他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并考定他的这种观点。
  综上所述,诸家以为《庄子》称《南华真经》的时间,一种是在天宝元年后,另一种是在天宝元年或在开元二十五年之前。其实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8年)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只相差四年,两者之间差距并不是很大。然我认为《庄子》称《南华真经》至少应该在唐初,而且《南华真经》之号是从《南华》、《南华经》演变而来的。兹考之如下:
  在天宝以前已有庄子及《庄子》号“南华”的史料记载。
  初唐时,当时文人在其著作已提到庄子号“南华”,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序》中云:“其人姓庄,名周,字子休,生宋国睢阳蒙县,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 此序提到了庄子号“南华仙人”。据《文献通考》载“玄英,字子实,陕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加号‘西华法师’”(11)。成玄英生活在天宝前一百来年的贞观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成玄英此序不会迟于天宝元年。又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在《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中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华吾师也,新居贱职;东方达人也,安乎卑位。”(12)这里的“南华”即旨“庄子”,杨炯生活在高宗、武后时期。《旧唐书·杨炯传》载“(杨炯)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无何卒官。中宗即位,以旧僚追赠著作郎”。(13)说明在唐中宗即位(公元705年)时,杨炯已不在人世。而天宝元年则在公元742年。
  由上述事实得知,庄子“南华”之称,唐初到天宝元年之前确已存在。又在敦煌遗书P.2390《失题道经》中有八处引用“南华论”(14)一书的内容,兹摘录于下:
  (1)南华论云:“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2)南华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巧厝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而况自有适!无乎适焉,因是已!”
  (3)南华论云:“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4)南华论云:“有始也者,有本未始有有无也者,未有始夫未始有,有无也者,俄而有有无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5)南华论云:“上无为,下亦无为,是下与上同德。下有为,而上亦有为,是上与下同道。”
  (6)南华论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南华论云:“大诸问道乎无无始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矣。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8)南华论云:“不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也。”
  据《隋书·经籍志》载:“《南华论》二十五卷,梁旷撰,本三十卷。又有《南华论音》三卷。” (15)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梁旷《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可见在唐时《南华论》已有人称之为《南华仙人庄子论》,此后《宋史·艺文志》及《崇文总目》未收,大概至宋元时期此书已亡。而P.2390所引内容,可帮助我们了解此书的一点情况。将上揭引文与《庄子》对照,其中的(1)、(2)、(4)出自《齐物论篇》,(3)出自《刻意篇》,(5)出自《天道篇》,(6)出自《逍遥游篇》,(7)、(8)出自《知北游篇》。上述引文中,除个别字与通行本《庄子》稍有出入外,大体是《庄子》的原文。可以肯定P.2390《失题道经》所引有关“南华论”的内容出自梁旷的《南华论》一书。据此可知《南华论》即是《庄子论》,“论”是梁旷对《庄子》一书的评或释。“南华”既是对“庄子”本人的称呼,也是对《庄子》一书的称呼。由此可知在南朝的梁时已出现“南华”之号。可见《辞源》与《汉语大词典》的释“南华”起源的时间不可取。
  以上史料说明庄子本人号“南华”、《庄子》书号《南华》应该不晚于南朝的梁代。
  那么“南华”之号是怎么来的呢?成玄英的《南华真经疏·序》称庄子“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成玄英此处提到的“庄子”号“南华”的来历显得很玄。与他持相同观点的有南宋褚伯秀,他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序》中云:“窃详南华之号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16)又林经德《南华真经·后序》云:“戊午访竹溪于溪上,因语而及,溪忽谓我曰:‘余尝欲为南华老仙洗去郭、向之陋,而逐食转移未有闭户著书之日。’”(17)可见他们对“南华”的理解均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北宋学者陈景元在《南华真经音义·叙》中云:“庄子姓庄名周,…师事长桑公子,受其微旨,著书十万余言,目之曰《南华论》,……南华者,义取离明英华,发挥道妙也。”(18)他以为庄子号“南华”是自封的。但不管如何,他们均是从道教角度理解“南华”含义的。可见“南华”是道教徒给庄周的一个尊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