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及与《老子想尔注》的关系
作者:马承玉
天师设教施戒,奉道明诀。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寿,下德者增年,不横夭也。
又云:
大道含弘,乃愍人命短促,故教人修善:上备者神仙,中备者地仙,下备者增年。
此两段文字与《想尔》诸戒戒文后的说明文字相同,据此,柳存仁先生指出,《天师教戒科经》中定有《想尔戒》,但柳先生又云:“然而遍览此《天师教戒科经》,仅有五戒,未见九戒,其训诲性之文字与《想尔戒》相去亦颇远,偶有一二语如左右契之类或可以作诠释《想尔注》用者,然究竟无《戒》在内(17)。《天师教戒科经》中有无《想尔》,对于判定《想尔》戒、注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两者一一比勘,发现仍有蛛丝马迹可寻,试陈述如下。《想尔注》以饶宗颐先生校笺本为据。
《大道家令戒》云:“朝暮清净,断绝贪心。”《想尔注》亦云:“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页19)用词略同。《家令戒》又云:
汝曹学善,夫根本不承经言。邪邪相教,就伪弃真。吾昔皆录短纸,杂说邪文。悉令消之。祭酒无状,故俾挟深藏,于今常存,使今世末学之人,好尚浮说,指伪名真,此皆犯天禁,必当中伤,终不致福也,但劳汝耳!
称末学之人,好尚浮说,指伪名真,此为杂说邪文,犯“天禁”。《想尔戒》云:“勿为伪”“勿学邪文”,《想尔注》云:
道绝不行,耶(邪)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页6)
可知,《家令戒》所引“天禁”,即指《想尔戒》。《大道家令戒》与《想尔》戒、注的关系,还可举出数例。
1.《家令戒》云:
(大道)无形无像,混混沌沌,自然生百千万种,非人所能名。
道不欲指形而名之。
道隐无名,名者伐身之斧。
《想尔注》云:
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非也,悉耶伪耳。(页17)
世间常伪伎,回出教授,指形名道。(页19)
《想尔戒》云:
勿为伪,彼指形名道。
2.《家令戒》云:
下古世薄,多愚浅,但爱色之乐,淫于邪伪,以成耳目,淫溢女色,精神勃乱。贪惜货赂,气发上,自生百病。
贪纵口腹,放恣耳目,不信道,死者万数,可不痛哉。
《想尔注》云:
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页6)
《想尔戒》云:
勿为耳目口所误。
3.《家令戒》云:
汝曹辈复不知道之根本,真伪所出,但竞贪高,世更相贵贱,违道叛德。
民勿怨贫苦,贪富乐尊贵。
《阳平治》亦云:
汝曹辈但贪荣富、钱财、谷帛、锦绮、丝绵,以养妻子为务……自是非他,欲得功名,荣身富己。
《想尔注》云:
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页12)
道人求生,不贪荣名。今王侯承先人之后有荣名,不强求也,道听之。但欲令务尊道行诫,勿骄溢也。(页41)
王侯承先人之后既有名,当知止足,不得复思高尊强求也。(页41)
富贵贫贱,各自守道为务,至诚者道与之,贫贱者无自鄙,强欲求富贵也。(页42)
《想尔戒》云:
行知止足。
勿贪高荣强求。
勿以贫贱强求富贵。
勿慕功名。
4.《家令戒》云:
男女轻淫,违失天地,败乱五常,外是内非,乱道纪纲。
《阳平治》亦云:
汝曹辈乃至尔难教,叵与共语,反是为非,以曲为直……口是心非。
《想尔注》云:
言无所知,此类外是内非,无至诚感天之行,故令国难治,今欲复此,疾要在帝王当专心信道诫也。(页23)
明者乐之,就诫教之,不乐者,墨以不言,我是若非,勿与之争也。(页29)
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页29)
《想尔戒》云:
勿自是。
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
是非曲直之戒乃东汉流行的礼教,班昭《女诫》云:
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慕下者也……姑云不尔而是,因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
又如《想尔戒》下最三行“行知止足”,《女诫》亦云:
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
《女诫》最能代表正统儒教对妇女的态度,班昭所作箴诫自然以东汉的礼教规范为依据(18)。
“是非”“曲直”之戒后为六朝天师道经典所遵行。《玄都律文·戒颂律》云:
第一、勿以伪为真,以真为伪;
第四、勿以曲为直,以直为曲;
第十、勿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刘宋陆修静《道门科略》亦云: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千端万绪,何事不辞!
由上举数例,我们看到《天师教戒科经》中不仅有《想尔戒》,还有《想尔注》,且与《想尔注》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老子想尔注》的时代,或以为出自张鲁之手,或以为出于南北朝。由《想尔注》与《天师教戒科经》的关系,我们确信,《想尔注》的时代不可能迟至南北朝,饶宗颐先生认为出自张鲁之手当无疑义。至于《想尔戒》的时代亦无定说,一般认为先有九行,后有二十七戒。《想尔戒》既己见于《天师教戒科经》,则应为三张时所行教戒,由于九行、二十七戒在《想尔注》中均有引及,表明三张时业已一并流行,先后之说不足为信。事实上,九行与二十七戒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九行是依老子五千文制定的一般行为规范,而二十七戒则是一种禁止性行为规范,行之于前,戒之于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三、张盛的清整道治及其意义
张盛发布系列教戒,旨在对张鲁之后道治的混乱状况予以整顿。《大道家令戒》云:
从今吾避世以汝付魏,清政道治!
《阳平治》云:
职治祭酒十人之中,诛其三四,名还天曹,考掠治罪,汝辈慎之!明确表达了教主整顿道治的决心。
张盛所进行的清整运动,不单纯出于宗教动机,还带有政府的意图,“以汝付魏,清政道治”似有政府的参予。柳存仁先生认为“撰此《令戒》之旨,实在为当时曹氏政权向其旧属宣说……此发号施令之天师,本驻洛阳靖,而于此时托以神意,又西迁蜀,实乃奉当时朝廷之命,宣化抚绥本为其旧疆之西川,亦有可能。”(19)张盛的整顿发生在曹魏末年(255),其时司马氏早于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取得了政府实权,曹氏成一傀儡。因此,《家令戒》虽托曹魏之名,实则奉司马氏之命。当时正是曹氏余党叛乱之时,张盛之整顿可能在于清整混乱的天师道组织,防止道士惑众,从而配合司马氏的统一行动。洛阳为政治中心,张盛于此中心清整道教,非经政府的应允不可。《家令戒》一再强调“助国扶命”,“助国壮命”、“臣忠子孝”均包含着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张盛清整道治的结果怎样,我们不清楚,但毫无疑问,对北迁后混乱的道教组织必然有所纠正,并将促进天师道的上层化及其在北方的发展。前引《三天内解经》云:
汉世渐衰,太上愍之,故取张良玄孙道陵显明道气,以助汉世,使作洛北邙山立大法,帝王公臣以下,莫不归宗。
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晋代天师道之传播于世胄高门,本为隐伏之势力,若渐染及于皇族,则政治上立即发生巨变。西晋赵王伦之废惠帝而自立,是其一例。” (20)可见晋惠帝时皇族已为天师道信徒,则其渐染之时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