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试论道教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作者:章伟文
先秦道家的这个理论的缺陷,使得它必须适应新形式而作出某种改革。而道教便是先秦道家变革后的一个产物。道教直接继承了先秦的道家思想,同时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扬弃。因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它要考虑教化世人的问题,因此也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切入现实的问题。如果说道教对先秦道家的思想有所发展的话,那么,如何更好地切入现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化的形式看,教化有宗教教化与现实教化等。宗教教化是确立一个宗教的理想,以宗教理想为准则,以现实生活服从宗教理想来对信众进行教化,立足点是宗教理想;现实教化,则主要从现实出发,力图对现实生活进行设计和改造,立足点是现实生活。儒家偏重现实教化。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其成立之初,虽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在教化形式上与儒家可能有相近的地方,但其教化的内容和实质,仍然是宗教的教化。它因应民众信仰的需要,以神道设教的方式,以终极的道、神来统领现实,将现实人事的根据归到终极的神、道之中。两者因其关注点的不同,从而理论的特质也各异,可以说源虽同但流却异。在当时的情况下,两者是相互补充,互为消长的。如果现实教化在现实中遇到阻力,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或者人文化成不能适应变化日新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会给宗教教化以更大的活动空间。在汉代后期,如何既推崇天道,确立一个高于现实生活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充当引领现实的人事趋向于理想化的准则性的作用,使现实生活不因现实制度的僵化而凝固不化,同时又能有效地切入于现实生活之中,更好地发挥现实教化的功能,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之一。可以说,道教的产生,亦与此时代的课题有关。道教既吸收了道家在人天关系上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重现实教化的特点。它认为人道应该合于天道,天道是人道归趋的目标;同时又重人道之本身,认为归趋于天道的落脚点还在于人道。无论是太平道的“大方”、“小方”,还是早期天师道的“二十四治”、“二十八治”、“靖庐”、“厨会”、“祭酒”、“鬼卒”等一系列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形式,都反映出道教的上述特点。由人道及于天道为什么是可能的?芽天道之理为何?芽由人道及于天道的具体路径为何?芽道教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引入了《易》学,从而确立了道教易学这种独特的道教义理形式。因为《周易》经、传的义理内容和卦爻象的数理排列,如卦气说、纳甲说、卦的数理、卦序的排列、卦的取象等,对于天道的敷演,是非常有效的理论形式。汉易以八卦、十二辟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纳甲法以天干、地支配卦,如此等等,在当时能非常精致、有效地说明天道运行的规律。那时的人们认同于《易》与天道的关系,认为《易》之理即是天理的表现,循《易》理而行就能与天道相通,达到天与人的合一。将《易》引入道教,可以解决由人道及于天道的路径和阶次的问题。人通过法阴阳的消长,如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的卦气变化,卦象和卦理的变化,纳甲的方法,修丹以合于天道。由人道及于天道的路径和阶次等问题因《易》引入道教而变得更加明晰。同时,引《易》入道,也可以解决先秦道家对道无法具体描述的困难。《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一章),道作为存在是不可知其名的,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庄子》认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引《易》入道,天道的内容可以通过《易》来表现。因此,东汉后期出现了道教炼丹术的不朽名作——《周易参同契》,合大易、黄老、炉火而言道教的修丹。它以《易》之乾、坤为天地间两种性质相对待的基本因素;因乾、坤而有坎、离,在《易》则生成六十四卦,在造化言则生成万物;屯、蒙至既济、未济,一正一反,既是对事物变化过程的一个描述,也是炼丹的火候变化规律;至于十二辟卦、月相纳甲等,尽管汉儒都是从对《易》的解说中创制出来的,道教则以之明天道的内容和炼丹的原理。因此,《易》引入道教后,天道不再是恍恍惚惚、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神秘主宰者,而是有着实实在在内容、支配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存在。而《周易参同契》的出现,也就表明了道教易学的正式诞生。
四
道教易学以修道成神、成仙从而长生不老为目标,人通过法天道而行事,就能与天道相合,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天道又可以通过《易》之理来表达,故道教的修道、成神便与《易》发生了沟通。因道教与《易》的沟通,产生了道教易学,也便形成了道教易学独特的论题:
首先:道教易学结合《易》之理,要探讨天道及其表现,以为道教信仰确立终极的宗教目标,也为道教的宗教修持确立方向。因此,以《易》的理、象、数等形式来论何谓道,道与物的关系、道的各种属性,道的特征等,均属道教易学的内容。
其次,道教易学结合《易》之理,要探讨修道的路径和方法,使道教的宗教修持切实可行。因此,以《易》的理、象、数等形式来论修道的方式,如药物问题、火候问题、鼎器问题、路径问题、层次问题等,也都属道教易学的内容。
第三、道教以及道教易学都是要立足于人事教化,以人合天,从而得道成神、成仙,长生不老。因此,道教易学的内容还应包括以《易》的理、象、数等形式来论人性的修养和人的精神超越,对于生与死问题的思考,对于价值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现实所应采取的合适的态度等问题。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道教的发展,道教易学也经历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几个发展阶段。到了宋元时期,道教易学发展至极盛,形成了易学内丹学、道教易图学和道教易老学等新的理论形式,对道教义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