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0期
刘贺:“不上路子”的皇帝
作者:避雪斋主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刘贺“变易节上黄旄以赤”。节信是代表皇帝授权传令的一种东西,汉朝节信本来就是纯赤的,汉武帝时卫太子作乱,汉武帝因为卫太子手中执有节信,所以把节信上的旄改成黄颜色的,使卫太子手中执有的节信失效。刘贺也变易节信,其目的在于通过改变调兵符信,收夺为霍氏独掌的调兵权。
政治嗅觉格外灵敏、心腹遍朝野的霍光对此早有察觉,他立昌邑王的初衷是只想找个木偶而已——政权兵权可都握在我霍光手里呢,你刘贺安安稳稳地当你的傀儡,我霍光依旧当我的无冕皇帝,大家相安无事,构建和谐社会。然而这刘贺显然没有搞清状况,对当时权臣当国局面下当皇帝的危险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以为自己做了皇帝就可以毫无顾忌、为所欲为了。
眼见刘贺不仅不上自己的道儿,而且已经表现得立场分明,根本没办法沟通了,霍光不得不在心里酝酿废帝计划。他可不像刘贺这个小毛孩儿一样,他能够在无数政治斗争中得以生存下来,就足以证明他有着过人的手段!他就像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一旦决定下手就要快、狠。这不是儿戏,这是掉脑袋、抄家灭族的事啊!
因此可以说,废帝是霍光的在弦之箭,不得不发。而刘贺对于政治斗争实在还很稚嫩,近臣多次提醒,都没引起他的重视,他认为可以慢慢来。霍光却以废帝为首务,加紧了行动。可以说,霍光能于匆忙中废黜昌邑王,正是当时事态发展迫在眉睫、不容有片刻懈怠所致。
霍光联系诸大臣密议废帝之事,群臣皆“惊谔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群臣联名上奏废帝,刘贺的罪行简直连篇累牍,27天内就干了1127件大逆不道之事127天,除去受玺、解玺两天,仅余25天,平均每天就干45件,若再除去夜间时间,则平均每小时就做近4件。这实在比刘贺做的荒唐事还荒唐!不仅如此,甚至连“私自买鸡和猪来吃”这些名副其实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被罗织起来,构成其所以被废的罪状,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
若昌邑王果真行为不端,难承宗庙,在霍光率先向昌邑王发难时,群臣不应惊谔失色、面面相觑,仅“唯唯而已”。
当霍光以皇太后之名将刘贺召至承明殿时,在最后关头,刘贺再一次表现出政治斗争的幼稚,霍光则表现得果断、老辣。
当宣读完罪状后,刘贺还辩解道:“古语有言,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霍光不待说完,便接口道:“皇太后已经下诏废了你,怎么还自称天子?”说着,即上前亲自动手解下刘贺的玺绶。
虽然后来宣帝依旧封刘贺为海昏侯,元帝嗣位也封刘贺儿子为海昏侯,传了好几世。然刘贺与皇位失之交臂,难免忧愁,于是只好驾舟浮江,曾至赣水口愤慨而还,后人称为慨口。此后不久,刘贺即郁郁而死。
在西汉初期及中期发生的激烈政局变动中,代王刘恒(即汉文帝)与昌邑王刘贺,均以诸侯王身份入承大统,由于缺乏皇位法定继承人的权威性,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王国旧臣以维系统治。由于刘恒较为妥善地处理了代臣与汉大臣之间的关系,迅速稳定了其统治,亦为开启“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反观昌邑王刘贺,既不能审时度势,又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势之能力,虽然力图效法文帝故事,可他不仅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促使权臣霍光迅速采取行动,加速了被废黜的过程。
编辑/杨志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