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4期

宋襄公:第二波“尊王攘夷”

作者:张 程




  当齐国霸业衰落后,齐桓公的“粉丝”宋襄公想重拾齐国“尊王攘夷”的旗帜。但是他不知道,旗帜举起来简单,霸业的重复却极其困难。结果,宋襄公连人带车跌落进冰冷的泓水之中。宋襄公身后,南蛮,西戎、北狄交相侵扰,楚国和晋国这两大崛起的战车开始迎头相撞。
  
  不可复制的旗帜
  
  齐桓公称霸后,宋襄公是他的忠实“粉丝”。
  宋襄公追星追到什么程度呢?听说齐桓公召集诸侯进行葵丘大会,宋襄公连父亲的丧事都没有料理完毕就匆忙赶去参加大会了。齐桓公九次会集诸侯,宋国都是重要的追随者和支持者。宋襄公不是震慑于齐国的强大国力,而是对齐桓公倡导的道德主张打心底里认同和支持。因此,齐桓公在死前,将其太子(公子昭)托付给自己的“粉丝”宋襄公。
  齐桓公将后嗣托付给宋国和宋襄公,是有他的现实考虑的。
  因为在春秋早期,宋国还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同时宋襄公的爵位很高,在齐桓公看来,他可以承担托付重任。宋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宋国的开国国君微子启是商朝帝乙的长予,末代商王帝纣的大哥。只是因为微子是庶出,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但他也因此非常幸运地逃过了西周灭商时的杀身之祸。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不能绝了前代王朝的血脉,因此要在前朝的王族中挑选一人封为诸侯,以奉其宗祀。当时的人选一个是纣的儿子武庚,另一个就是微子。武庚首先中选,但后来因叛乱被杀。结果降周后表现温顺的微子就被封在商丘,建立宋国。考虑到宋君是商殷天子的贵胄,西周封其为公爵,是周初三公之一。周天子虽礼其为宾而不为臣,但西周王朝也留了一手,封给宋国的土地是中原东部开阔的平原,四面受敌又难以防守。这一特点在春秋时造成了宋国多战多灾的命运。
  看到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毫无章法的乱象,宋襄公就在公元前642年联合曹、卫、邾等国,以武力护送流亡宋国的齐公子昭回国争位。齐国军队在献被打败,公子昭在宋军兵车长矛的簇拥下即位,是为齐孝公,因此齐孝公和齐国对宋襄公非常感激。宋襄公也非常欣慰,毕竟完成了偶像托付的重任。
  事实上,齐桓公既看准了宋襄公,又看走了眼。
  宋襄公在平定齐国君位之乱后,野心迅速膨胀起来。
  效仿偶像,建立像齐桓公那样的霸业成为宋襄公为自己树立的目标。他觉得宋国具有这样的条件,因为宋国为齐孝公复位,召集了一些诸侯,又打败了齐军,证明宋国既具有道德号召力,又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宋襄公眼中,扶立齐孝公开始变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想,齐国霸业已经消逝,该是宋国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应该落到自己手中了。于是,宋襄公开始以新霸主的名义号令中原诸侯。
  谁想,中原诸侯之一的滕国国君一开始就对宋襄公的号令不服。自我感觉良好的宋襄公马上出兵,将滕国国君抓了起来。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正式召集曹、邾、鄫等国国君到曹国的国都会盟。鄫国的国君迟到了,宋襄公认为这正是宋国借机扬威的机会,于是就把邮国国君抓起来祭神。也就是说,堂堂的鄫国一国之君竟然被作为祭品,投入了河水之中。此举收到了什么效果吗?收到了。那就是滕国国君一看鄫国国君被投到河里喂了鱼,担心自己也会成为他黄泉路上的伙伴,就慌忙向宋襄公服软。宋襄公高兴了,确信自己行为得当,宋国已经建立了霸主权威。
  当时的会盟是在曹国举行的。曹国作为会议的举办国,却并没有尽到地主之谊,为会议提供的物资并不充裕。宋襄公在会馆没有吃到羊肉,就认为曹国无礼,发兵包围了曹国的国都,曹国也只好认错。于是,宋襄公的自我感觉就更加良好了。
  然而霸业刚刚起步的宋襄公在该年冬天遭遇了当头棒喝。公元前641年冬,在陈国的倡导下,陈、鲁、蔡、郑、楚等国国君到齐国开会,表示纪念齐桓公。会议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宋国发起的曹国会盟;并且,与会诸侯表面上怀念齐桓公的好,实质上却是在骂宋襄公的不好。的确,在齐桓公时期,齐国没有将诸侯喂过鱼,也没有动辄就围攻诸侯国都。以道德相号召的齐桓公面对一些不尽符合礼法的行为,宽容而变通,而这恰恰是宋襄公不具备的。
  在纪念齐桓公的大会上,楚国的参与格外引人注目。齐桓公是楚成王的死对头,齐国遏制了楚国向北扩张的势头,楚国为什么还要来为齐桓公歌功颂德呢?除了对齐桓公的霸业表示怀念,对强者表达尊重外,楚国与会最主要的还是想借机插手中原事务。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可惜几乎所有诸侯都没有对此进行深思。
  宋襄公不得不对齐桓公的纪念大会进行深思,诸侯为什么没有邀请我参加呢?为什么参加的诸侯要远远多于曹国会盟呢?他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宋国的霸业还没有得到巩固,还有国家对宋国不服;第二,宋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难以号召那么多的诸侯聚拢在周边。宋襄公之前是机械地捡起齐桓公遗留的“尊王攘夷”的旗帜,希望复制齐国的霸业道路。在对道德和实力的交错认识中,宋襄公也承认必须通过实力和道德的结合来号召诸侯了。他自信宋国具有号召诸侯的道德力量,但是实力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增长的。怎么办?
  在许多理想主义者的心中,实力是可有可无的。既然如此,就可以去借用。宋襄公决定借助强大的齐国和楚国的威势来压服中原诸侯国。当时的中原地区,郑国,许国等国已经投向楚国,陈国、蔡国等还依靠齐国。只要齐国和楚国支持自己,再借助两大国的力量,宋国的霸业不就成了吗?宋襄公觉得自己有恩于齐国,齐孝公是会支持自己的,关键是做好楚国的工作。他的弟弟公子目夷看出了他心中的小九九,劝谏说:“如果让楚国召集诸侯,到时楚君就不会让宋国主盟了。我们是借助楚国的力量来压服诸侯,有求于楚国,凭什么让楚国屈身事宋呢?”宋襄公不听,坚持认为道德旗帜在宋国手中,自己又给了楚国参与中原盟会的机会,楚王。是不会反对自己的。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将齐孝公召来,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境内)相会,一起以宋国和齐国的名义邀请楚王前来相会。楚成王果然如宋襄公所料,赶来相见。寒暄后,宋襄公提议三国出面,召集诸侯大会。楚成王满口答应支持,还约定当年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阳)召集各国诸侯开会。会见过程中,楚成王谦恭有礼,宋襄公非常开心。为防万一,宋襄公还提议在秋天的会盟上,各国诸侯不带兵车,不携兵器,只身赴会。对此,楚成王均表示同意。
  宋襄公怀着达成“衣裳之会”的愉悦心情回国准备去了。
  事实证明,宋襄公是个极端幼稚的政治家。
  秋天,宋襄公前去赴“衣裳之会”前,公子目夷提醒他楚国并不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家,建议宋襄公率领军,队前去赴会,或者让军队前进到会址附近以防意外,结果遭到宋襄公的严词拒绝。
  宋襄公仅带着几个随从就去盂地布置盟会了。临行前,为了防止公子目夷在会议期间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