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4期

宋襄公:第二波“尊王攘夷”

作者:张 程



概就属于这类人。
  有人将宋襄公评价为一个自矜仁义、实则凶狠残忍的伪君子,但我宁可认为宋襄公是一个真正信仰道德仁义、相信高尚道德能够拯救糟糕现实的政治家。
  实事求是地讲,齐桓公死后,齐国主导的霸主秩序土崩瓦解,现实也呼唤重塑新的霸权秩序。尤其是齐桓公身后的“国际”安全局势持续恶化,四周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军事压力有增无减。楚国锋芒毕露的兵锋也让一些小诸侯不寒而栗。因此中原诸侯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霸主,来维持齐桓公式的霸权秩序。祖先的光荣和迷信道德促使宋襄公站了出来,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新的霸主。
  宋襄公迷信道德对我们认识他这个人和宋国的国家性格非常重要。宋襄公的道德理想和不知变通是国家性的,而不是特例。宋国人在其他国家的人眼中,似乎总带有一股“愚”气。宋人之“愚”,正是中原人民忠厚朴实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其遗风直到西汉不绝。宋人行事由于缺乏变通而显得愚笨呆滞,为人所讥。其“愚”的性格特点的实质是重义轻利、忠厚朴实。这种性格特点主要是由于殷人遗风和宋国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地理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宋国人的头脑比较单纯,尊崇道德,原则有而灵活不足。庄子、墨子都是宋国人。古籍中关于讽刺宋人愚笨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守株待兔”的主角就是一位宋人,“拔苗助长”的那个农夫也是宋人。宋襄公的迂腐做法后来为墨家和儒家学派的“非攻”、“王道”等思想观念提供了实践案例。在考察外交原因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国家性格对外交个体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为宋襄公归纳出三大错误:明知国力不行,却硬要充当霸主,明知楚国难以信任,却要依靠楚国,明明是欺凌齐孝公和其他中小诸侯,却总要摇晃道德仁义的旗帜。可见在外交上,成熟的政治家要学会压制内心的冲动,破除迷信,不轻易出头,更不当头,而是冷静地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
  宋襄公在泓水惨败的当年就死去了。
  宋襄公临死前,正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经过宋国。宋襄公早就听说重耳能力出众,而且在国内还拥有政治影响,可能会成为晋国的国君,因此用隆重的礼节接待了重耳,希望将来能够得到晋国的援助。重耳当然也非常希望借助宋国的力量回国争夺君位,但是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坦率相告说:“晋国是大国,宋国是小国。再加上宋国刚刚遭遇大败,没有力量帮助公子实现回国的梦想。为公子考虑,还是前往大国寻求外援比较合适。”重耳一行从宋国的坦率中看到一个没落国家的无奈,只好前往他国。临行前,病重的宋襄公送给重耳20乘马和一些盘缠,重耳对此非常感激。
  这可能是宋襄公为他的国家做的最大的一件好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