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袁世凯:挥之不去的专制与皇权

作者:曾纪鑫



产生好感的同时,必将生出新的希望——让同是汉人的他反戈一击,取代清廷,达到恢复中华的目的。是的,袁世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可不愿继续充当清廷鹰犬,像他的前辈曾国藩、李鸿章那样永远让清廷玩弄着当枪使。他早就受够了,他不能再忍了,他要做主人,要取而代之。他留下武昌不攻,也可就此威胁、要挟清廷,以达一箭双雕之效。
  事情一步一步地往袁世凯设计、预想的方向发展。南北双方派出代表,经过多次正式的及私下的谈判,双方条件渐趋一致,最后归结为两点:一是国家采用何种体制,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二是袁世凯在新体制中的位置。若行君主立宪,肯定还得保留皇帝。这,不仅袁世凯不愿,革命党人更不会答应,“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其首要任务,连最起码的一点都做不到,那还叫什么革命?因此,南北议和最后达成的双方能够接受的条件,只能是实行民主共和制。
  正在这时,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便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支持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反应迅速,马上致电袁世凯,只要逼清帝退位,便让位于他。袁世凯不信,一面制造舆论“收拾大局非袁莫属”,一面加紧备战。孙中山也毫不示弱,自任总指挥,出兵六路北伐。然而,孙中山此举很快就遭致列强的威吓及内部反动派的掣肘,汪精卫就公开指责孙中山贪恋总统之位,破坏和议。于是,孙中山不得不停止北伐,在致伍廷芳电中要他转达北方代表,第三次强调:“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总统之位有了保证,袁世凯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开始回过头来对付清廷,加紧逼宫。一批宗室亲贵成立宗社党,发表宣言,坚决反对共和。关键时刻,又是革命党人帮了袁世凯一忙,彭家珍冒死刺杀宗社党首领良弼成功,清廷贵族闻风丧胆,纷纷逃离京城。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奄奄一息的清廷再下一剂“猛药”,在他的鼓动下,原先反对共和的北洋新军突然转向,46名将领联名致电清廷,’反对立宪,赞成共和。清廷四面楚歌,走投无路,隆裕太后无奈之际,只好以宣统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发诏书,宣布退位。清廷的退位,标志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来南北双方达成的协议是民国成立后实行美国的总统负责制,因革命党人不信任他袁世凯,结果弄出一个内阁总理制,以限制总统之权,其实就是限制他袁世凯的权力。革命党人又提出不少要他接受的苛刻条件,比如建都南京,实际上就是让他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其架空,成为一个傀儡。这些,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仅一眼洞悉,而且施展计谋一一化解于无形。不过也有让他难受的紧箍咒,那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就在南京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由革命党人单方面制定,并未经过袁世凯参与同意,而又一厢情愿地非要他接受执行不可的宪法。孙中山此后发动的护法运动,护的就是这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总理内阁制下开始行使总统职权。作为一个在清廷专制制度中执掌国家大权、实权的旧官僚,他几乎每办一件事,都要经过内阁审议,议员副署。而内阁与议员们之所以设立,为的就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所以他每动一议,每办一事,都深感掣肘。在专制政体下做惯了官的袁世凯,自然无法适应这种民主政体,于是,他与内阁的矛盾冲突势不可免。对待内阁与议员,他使出的撒手锏,先是收买;收买利诱不成,继之以血腥镇压。
  袁世凯的性格中有着一个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那就是一旦得势,便沾沾自喜,飘飘然不知东西南北,不谙节制之道,不懂韬光养晦,继续一个劲地向前向前再向前,非将事情做绝不可,直至事与愿违地走向反面。
  随着议员被收买或迫害,控制了内阁的袁世凯仍不知足,先是下令解散社会党和一切“煽乱”的政党,不久又下令解散国民党,后来干脆解散国会,停止议员职务。他由临时大总统到正式大总统,又成立专门机构修改约法,出台《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改行总统制,还弄出一些规定,使自己由任期总统成为实际上的终身大总统,并可传嗣子孙。名有了,利有了,权有了,一时间,袁世凯可谓高高在上,万民景仰,名义上是共和制的大总统,实则比封建时代的某些皇帝更加集权。可他仍不知足,一意孤行,要改共和体制为封建政体,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要做名实双至的皇帝称孤道寡。
  当袁世凯成为实际上的终身大总统时,就已经站在了山峰之巅。他忘了自己曾经认识到的每前进一步必将伴随着的危险,他忘了仅能立足的峰巅四周全是悬崖峭壁,无论往哪个方向,只要稍微向前跨出一步,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由众望所归到众叛亲离,只有一步之遥,由胜利到失败,也只有一步之遥;由真理到谬误,仍然只有一步之遥……世上许多事物,从左到右,由上到下,从正到反,看似遥不可及,实则仅仅一步之遥。
  袁世凯称帝自为,固然打上了个人的烙印,与其性格、心理等方面密不可分,但主要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传统的文化土壤所致。
  袁世凯逼退清帝后,对相命、风水、堪舆之类的东西更加迷信,在确定总统府居时,他请来了一位所谓的“青鸟大师”相度吉凶。这位风水大师卜了一卦,认为中南海居震、离两方,而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乃帝王之所,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乎,袁世凯就这样在“青鸟大师”的指点下搬进了中南海居住。
  袁世凯住在中南海这个到处都是帝王遗迹的园子里,不做皇帝梦倒反而有点不正常了。这里的每栋楼宇、每棵树木、每块石头、每处墨迹,都是王者的符号与象征,似乎都在向他述说着皇家的霸气与帝王的梦想。袁世凯无时无刻不浸淫在这种浓浓的帝王氛围之中,他的身与心,也在这极度的诱惑中日渐膨胀。他学古代盛世君王,想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强盛壮大,所以他勤勉有加,每天都在中南海居仁堂办公。劳形于案牍之余,还让人呈进摘抄历代帝王政治言行的《居仁日览》,必恭必敬地捧读不已,用以借鉴。
  那些与袁世凯同样居住中南海的家人仆人,也不断地为本已浓烈的帝王氖围“增光添彩”。袁世凯睡觉醒来必喝香茶一杯,一位茶童在送茶时,发现他还在鼾睡,下意识地朝床上望了一眼,一不小心竟将朝鲜国王送给袁世凯的一只上等碧玉雕刻的茶杯给打碎了。于是,茶童就说刚才看见睡在床上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全身闪闪发光、正欲腾飞的大金龙。此言说得袁世凯疑疑惑惑、恍恍惚惚,以为自己真是一条神龙下凡尘。结果撒谎的茶童不仅没有受罚,反而得

[1] [2] [3]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