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规律

作者:郑立平 马爱娥




  综观许多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我们把他们的自主发展历程概括为自我觉悟——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这三个发展阶段正是班主任从对现实与自身的内省开始审视自我、树立发展意识、寻求发展方法,到自我努力,付出行动,实践规划,逐步实现自我素质提高和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形象写真,它们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班主任素质提高、专业化发展的真实过程。
  1.积极抓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班华教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有三方面的专业素质,第一是班主任的专业道德,第二是班主任的专业知识,第三是班主任的专业能力。这三方面的知识在一般的师范教育中很少涉及,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育对班主任素养和班级管理等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勤于学习,努力钻研,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班主任专业知识,并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习是班主任自主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夯实了理论功底,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增添后劲。学习的内容不能仅随爱好,快餐式的知识和学习意义不大,要注意“取法乎上”,努力学经典,还要注意强化对班主任专业化知识三“基石”,即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的钻研。学习非一日之功,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集腋成裘,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班主任素养。学习中,我们不能自我满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志向,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自觉做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班主任专业化建设贵在学习,重在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案例]自觉反思生智慧
  班主任就是“首席学生”,要想当好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向优秀的老教师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型班主任如同一面旗帜,带领学生一起去学习、一起去攻克学习难关,打造出学习型的班集体。学以致用,学来的东西要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反思是必由之路。无论是对什么问题的思考,或是遇到什么新鲜的说法,总是想想“这在教育教学中怎么体现?这在日常教学中能不能做到?这对实际教育教学有没有效果?”让自己成为一名不断反思超越经验的智慧型班主任。
  (摘自《中国教育报》,作者系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全斌)
  班主任在自学中要学会理性反思,对自己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其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反思的形式主要是写作和沙龙对话、讨论交流等。窦桂梅老师说,写作是教师心灵的呼吸。读书笔记、教育叙事、教育故事、实验心得、案例分析等都是简便易行的形式。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教师的读书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通过写作,和大师、伟人、同事对话,以梳理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及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与智慧;通过写作,“逼迫”自己不断学习、思考、完善,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应该成为班主任的孜孜追求。
  3.敢于搞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当作教育理论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认为“研究”只有那些专家学者才能做。这种认识禁锢了我们的头脑,限制了教师的思维,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班主任做课题研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优势,研究是班主任有意识地将自己学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做研究对完善和整合班主任的知识素养、提高专业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因工作的性质关系,班主任的研究之路必然是在“游泳中学游泳”,一定会非常艰辛。但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信心,要灵活地挤时间、找时间;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要敢于突破常规,尝试创新;还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真正把课题研究做深刻、做规范。做研究的过程,就是班主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也不断学习反思和形成专业特色的真实过程。
  在搞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主动参与相关团体的培训研讨活动,虚心向别人学习和借鉴,积极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用研究作纽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导师团”、“智囊团”,获得更有力的支持,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三)班主任成长过程中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
  
  在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期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只有很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够使自身素质、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和完善。
  1.状态大于方法。在我们长期的思维定势中,提到问题,往往就想到方法。管理需要管理方法,研究需要研究方法,教学需要教学方法,学习需要学习方法。似乎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什么“方法”,似乎一切名师、专家的成长也都是找到了有效的成长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有一定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可循,但是众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长,取决于自我精神状态。
  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状态的创造与给予。同样大学毕业的学生到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环境后,不几年,有些人就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而有的人依然还很不适应。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环境有影响,但是关键因素吗?绝对不是。关键在于各自拥有的发展心态。我们常说的“机遇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如果你有强烈的自我进取、自我发展的需求,你就会主动把环境的压力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纳,不断地积聚能力,不断地增值。到一定时候,你就会水到渠成地发出光芒。“本立而道生”,这时的你,即使不想成功都很难。
  2.反思大于苦干。“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其实,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但我们还要注意:经验是成长的财富,但是成才绝不是经验的简单相加;反思是成长的途径,但是一味反思决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常带有盲目性。我们常说的“只顾埋头走路,不顾抬头看天”就是这种情况。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必由之路。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种优良的品质,是借鉴别人,思考自己,留下精华,扬长避短,丰富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对自我的锤炼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其实,当我们静心反思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自我,站在了“我”外或比“我”高的境界了。现在许多教师丧失激情的重要原因,正是他们只去被动地应付,机械地重复,失去了思考的乐趣。
  3.研究大于经验。丰富的经验,是一个人成长的财富。但是,如果只固守过去的经验,不研究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规律,思想就会僵化、麻木,被时代淘汰出局。经验是过去的知识积累,经验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模仿和继承;研究是面对新的问题,主动地探索、创新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师应该具备研究的基本素质,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永远是一个“教书匠”,素质和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
  

[1]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