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在教育之路上踏出人生的足迹

作者:刘福颖




  “人生的责任让他重回乡村,成为真正的耕耘者。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让他远离繁华,坚守一片净土。他用爱心构筑和谐的课堂,用青春铸造学子的希望,用人格让‘师德’二字熠熠生辉。”这是在天津市北辰区庆祝第22个教师节大会上,表彰天津市师德标兵时给王贵勇老师的颁奖词,也是王老师的人生写照。
  王贵勇,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普通的中学班主任,自1995年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至今已经12个年头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王贵勇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责任的重大,因为父老乡亲企盼着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他默默地在农村中学这片沃土上播种着、耕耘着。
  12年的教师工作,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却为他铸起了一座瑰丽的精神殿堂、展示了他的人生精彩。2004年他被授予天津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明星称号,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全国语文优秀教师,2007年先后获得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有人说,31岁,年纪轻轻,真是太幸运了。其实王贵勇心里清楚,这幸运来自同事的帮助,来自领导的关怀,来自自己踏实的脚步,来自那颗爱孩子的心。
  
  面对人生之路
  
  有人说,选择了职业,也就选择了人生。
  俗语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初他选择老师这个职业时,他知书达理的父亲也不支持他。父亲并不是不喜欢王贵勇当老师,只是当时师范招生的政策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父亲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让儿子离开偏远的农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找个工作,拥有一个更灿烂的人生。但是,父亲没有犟过自己的儿子,却也没有埋怨儿子。在王贵勇赴学的前夜,父亲对他说:“儿子,咱们农民的孩子上个学不容易,去好好地学吧!将来要圆你学生的梦,圆你学生家长的梦。”
  三年后的秋天,王贵勇老师满怀教育理想,带着扎实的学识,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天津市东堤头中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走上了一条充满奋斗与挑战的人生之路。
  初为人师的他,还不知如何面对学生,但他知道,教师要有专业自信,而自信源于专业知识的积淀。东堤头中学的教师们对知识孜孜以求的态度,让刚走上教师岗位的王贵勇明白了“采得百花酿成蜜,未付辛苦哪得甜”。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他向心中敬佩的老教师请教,与青年教师一起讨论,钻进图书馆翻阅各种书籍,不知疲倦地捕捉着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力求每一节课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教师还要拥有专业技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巨大好处,为了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他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如今,计算机为他打开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新窗口,而他用计算机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走在教育路上
  
  王贵勇说:“既然选择了教育这条人生道路,就要在这条路上创造出自己的精彩。”
  脚量乡村路
  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周边的一乡三村。这一乡三村王贵勇都很熟悉,因为他早已把它们记在了心里。他知道每一条小路、每一个胡同,因为王老师曾用爱心、时间和双脚把它们一一量过。“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家长给我出过难题。”王贵勇敢这么说,是因为他特别重视与家长的联系,用自己的真诚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每接一个新班,王贵勇都要挨家挨户去家访。“我觉得,要想教育好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其中家庭教育尤其重要。看看学生的成长环境,心里就有了底,学生出了问题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在成语字典的上千个词条中,王老师对“饥寒交迫”这个成语最有感触,理解的最透彻,因为他曾亲身体验过。王老师回忆说:“那是深冬的一次家访。下班后我就去临近的村子,一家一家地走访,走着走着天上起了大雾,看不见星星,看不见月亮,也看不清脚下的路。我只能以前方不远处路灯发出的光为方向,凭着自己的感觉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向前移。头上的雾水都结了冰,肚皮也饿瘪了。到家时,已经将近晚上11点,对着镜子一看,身上满是白霜,连眉毛上也都是白霜,活像圣诞老人。当时又困又累、饥寒交迫,然而心里却感到非常幸福,因为我就是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去了。”就这样,王老师一年一年地当着班主任,一步一步地量着乡村路,做到学生有进步必访,学生·家庭出现变故必访,学生在校发生问题必访。
  有一次,即将期末考试的时候,王老师被选派到上海学习。在上海学习期间,每晚他都利用休息时间,拿起电话用电波连通自己和学生、自己和学生家长的心,七个晚上用掉了两张50元的长途电话卡。同室的老师佩服地说:“智慧的老师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聪明的老师善于选择教育的手段,奉献的老师能够利用一切时机。学生有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
  凡事我先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王贵勇就是从“为人师表”的信念出发开始做班主任的。新生要参加学前劳动,有一年的劳动内容是拔草。正赶上暑假雨下得特别多,学校的操场成了草场、水塘。当时学生齐刷刷地站在操场边上,谁也不愿靠近杂草半步。看见这种情形,王老师一言不发,弯腰脱下自己的鞋,率先在烈日下走进烂泥最多的地方开始拔草。水多,泥滑,草高,王老师全然不顾,低头干起来。开始时,学生们有的吃惊,有的后退,可看见王老师干得那么起劲,学生们也纷纷开始动手,有的拔周围的草,有的将王老师拔下来的草收拾在一起。后来,有几个学生干脆也脱掉鞋,与王老师一起专门找水最多的地方拔,一时间,欢声笑语响起,好像拔草成了一项有趣的活动。事后,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到:“王老师,您的行动是对我最好的教育。当您第一个走入泥塘时,我感到的是惭愧,更是崇敬。”
  说起王老师的为人师表来,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年,王老师接的班里有一个男孩抽烟,屡教不改。他还有自己的理由,说“抽烟可以显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放出话来——只要王老师戒烟,他就不再抽。让这个学生没有想到的是,王老师找到了他,当面表示,从现在开始戒烟,而且,说到做到,请他监督。面对着王老师坚毅的目光,那个男孩表示,要和老师比一比。就这样,为了兑现承诺,王老师真的戒了烟,那个学生也真的远离了香烟。
  身教重于言教,王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他的学生,而学生们也在默默地效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