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作者:王 君




  情不自禁决定重读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又一次吸引了我。有了13年的中学班主任经历后,我是如此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如果你采访现在的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
  失望和渴望促使我再次走进罗素。
  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笔者摘抄一二,结合当前教育的误区略谈感想,和读者朋友们共享。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感悟:可是,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通才很少,专注于通才的培养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教育也要意识到人的差距而施教,不要为了分数而让学生在自己实在没有天分的领域苦苦争斗,而早早失掉了学习的乐趣。善于发现学生天赋的老师是成功的老师,能够尽早为发挥学生天赋创造条件的社会是优秀的社会。
  罗素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应该使心灵充满直接实际用途的知识,还是应该设法将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的学生。
  感悟:一位名人曾经一语中的地说,什么是教育?当遗忘了学校所教的知识后遗留下来的,那就是教育。
  可是,教育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不还是汲汲于往学生的头脑里硬塞能够获取高分的东西吗?教师的功利其实是社会的功利的反映。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靠“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教师价值的实现也要靠这些“充满实际用途的知识”,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价值都承载在这些实用的知识上,所以“高分低能”出现了,“浙江中学生杀母事件”出现了,“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出现了……更可怕的是,心中只装着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的学生们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失落了做人的底线。
  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的现实暴露了我们教育的苍白和失败,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暂时还没有暴露的东西——缺乏“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的学子们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是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但是在千军万马杀向北大、清华的喧嚣中,我们又会遗失什么?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感悟: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大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感悟:“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扫地,罚站,罚背书……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遗憾的是,当我们看到题海战术在中学教育甚嚣尘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体罚、物罚等在中学屡禁不止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升学排名依旧本质上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其实已经偏离这个目标太远太远了。
  我们还必须承认: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罗素说,所有的道德教育都必须是直接的具体的,即须从自然的、生长的情景中发展起来,并且不可超越在这个特殊场合所应做之事。不要泛泛地说“要勇敢、要友爱”,而要他去做一件足以体会勇气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在全部的学校教育中,应该继续不断地进行室外事物的教育。(不仅仅指游戏,而是指农业过程,动植物园艺,乡间观察习惯等等)
  感悟:我们的教育实在太注重说教了,而且注重的是先入为主的说教。我们总是大张旗鼓地在学生刚刚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就给他们灌输太多的规章法则,让他们还未开始进入教育,就已经背负起了教育的沉重包袱。这在不知不觉之中让教育成为了附加于人生的一种东西,而不再是人的内在需要。
  而中国的教育又往往是不得已而要因噎废食的。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留在了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中的那些最精彩的课外活动现在不是已经多半不敢再举行了吗?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某个地方又出了“安全问题”。于是“安全至上”的法则让一代中学生只能站在校园的大铁门内仰望校园的那一方天空了。能让学生跋涉的只有书山题海,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