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培育独立精神 促进精神成长
作者:刘 建
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在教师心目中始终只是一门“副业”,而不是“主业”。“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教育部长周济语)。“主业”表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这个“主业”应当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相对固定的、实实在在的核心内容,班主任工作应当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自成体系的学科。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南京师大班华教授指出: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班主任的职责是组织、教育、管理班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班主任工作主要的、内在的目的是育人,实质就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就是能与学生心灵沟通。什么是“精神关怀”呢?班华教授进一步将其诠释为“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
精神关怀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那么,学生“精神成长”包括哪些内涵呢?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勇敢无畏等等,所有的德育目标乃至所有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思想、情感、意志都应当包含在“精神成长”的范畴之中。不但如此,各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似乎也应当囊括在其中,因为离开了知识和能力增长的“精神成长”是不可想象的。可见,“精神成长”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高度概括。这个看上去无所不包的目标,事实上给实际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迷茫。一线的班主任碰到的问题是:我在向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由此说来,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应当明确一个清晰的内核,这个内核是精神成长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是关系教育成败最关键的东西。这个精神内核应该是什么呢?
考察当今世界成功的教育实践,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享誉全球的哈佛大学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地方。哈佛学子的创造力来自他们的独立精神。对独立思想的鼓励和培养,是哈佛大学的教育之本。事实上,不但名校如此,对独立精神的培养是美国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出发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孩子学会动手,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日本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但他们将独立精神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他们很早就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把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联系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创造思维,在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如此。如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要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推行学生自治,其目的就在于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在于让学生养成“对于公共事情的愿力、智力、才力”,在于“适应学生之需要,在于辅助风纪之进步,以及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陶行知倡导和实践的“学生自治”,用今天的眼光看,其根本的内涵就在于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塑造。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在班级管理中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法治班”,推行学生自我管理。他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大胆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全员参与,照章办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现了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魏书生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时间和事情的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不是由老师包办。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不教之教。学生离开老师还会努力,就是教育的成功。我们有些老师连自习都不放心,还盯着学生,这样教出的学生是不会有出息的。学生自己要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不用为他担心。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其价值取向就在于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
当代学生大多数是在较为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家庭教育的失当、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失误致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骄娇二气,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依赖思想严重,吃苦精神欠缺,责任心淡薄,感情脆弱,缺少探索精神等等。可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独立精神的缺失是青少年学生的百病之源,而忽略独立精神的培养又是源头之源。如果把学生比作一棵树,那么独立精神就是“根”,就是“骨”。良好的德性和创造能力是“花”,是“果”。根基不牢,筋骨不强,立身尚且不能,更何求花之美、果之实?现代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抓住学生成长之根本,唤醒自主意识,培养独立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反思不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教育应该更多地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拥有成长体验和心灵撞击后的触动,教育应当成为唤醒心灵的乐章。
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班级生活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组成。班主任是班级风貌的最大影响者。事必躬亲的班主任自不必说,即使是完全自治的班级也离不了班主任最初的指导。如果说班级是一艘船,那么,推动这艘船起锚远航的力量来自班主任,这艘船的航向和目标寄托着班主任的信念。班主任对班集体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形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久的。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在工作中把握好教育的本质,认清自己的职责,明确工作的核心便显得无比重要。日常的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但班主任不应当将自己的价值淹没在事务的处理之中。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应当牢牢抓住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这个根本,并将其贯穿于一切育人活动的始终。
如何培养独立精神呢?首先要深入理解“独立”的内涵。“独立”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独”。有独立精神的人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相对于外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不依附任何外物的、平等的存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体现出这种存在。二是“立”。鲁迅说,“人立而后凡事举”。“立”就是要站立而不是趴下;是挺立,而不是倚靠;是力争上游,而不是苟且偷生;是不怕风吹雨打,而不是娇气十足。一句话,“立”含有积极进取、大胆求索的意思。正因为如此,“独立精神”绝不等于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不等于不负责任的我行我素。
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可以从四个“自”入手:
1.自知。人的一切力量来自于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肯定。现代教育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道理就在这里。许多学生学习缺少动力或是信心不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自我缺少正确的了解,抱着消极的自我评价,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第一要义就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启蒙教育”,且这种启蒙教育应当以自我肯定为核心,这是独立精神形成的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