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学校
作者:陈照星
一、重建学校文化,营造师生持续发展的精神家园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它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信念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学校迫切需要重建文化体系,以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办学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与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调动起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校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方面入手,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学校。
(一)精心规划学校物质文化,为学习型学校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
学校的物力资源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特征,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我校不断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如完善文化走廊、名人名言墙建设,精心策划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到整体美、自然美、艺术美相统一,使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学习生活教科书,以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让学校成为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教书育人、享受职业快乐的理想家园。
(二)精心创设学校制度文化,为发展性评价提供规范的支持系统
学校发展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障。学校要更新管理观念,构建新的学校制度文化,追求最优化的常规管理,为师生营造主动发展的氛围和空间,使学校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1.完善校长负责制。
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的带头人,在学校行政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应努力成为教育改革家。校长要负责组织制定具有创新性和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包括课程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教研制度、奖励制度、职称评聘方法、评优评先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进而要探索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办学体制的重建,使教育目标的时代性、课程的多样化、教学的丰富性、评价的发展性、活动的感染力等得以生动地体现。学校党、政、群应有明确的职责,形成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系统,并注重发挥专家的参谋、咨询与指导作用,确保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大事要事上,多出主意,用好干部,高效运作。
2.建立科学的聘任制度和规范的用人制度。
我校实行中层干部由校长聘任和教职员工的定岗定员的全员聘任制。我们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了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和干部考核与监督机制;建立了教师保障制度和高效精干的后勤管理队伍,并实施开放式管理。
3.改革学校内部机构设置。
我校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服务与导向的功能,将教导处、政教处、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力量进行整合,以发挥出最佳效益。
4.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我校重视发展师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建立培育“个性化教师”和“特长生”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具有创造性和多元化的新型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帮助师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我校还设置了评价部门,建立了教师发展性成长档案,编制了教师评价手册。目的是创造必要的条件,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晋升的机会,帮助教师走向成功。
(三)精心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为人文管理创造理想的精神家园
我校以人为本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师生受熏陶于其中,逐渐形成了高尚的人生追求。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完善特色文化传统,让学生快乐生活,勤奋学习。学校还用自主教育思想构建德育网络,以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我校还把师德建设摆到学校工作的首位,通过灵活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福利待遇的同时,使教师树立接受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学校给教职工的生活、学习、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并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充电,以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还倡导“敬业、奉献、创新”,引导教师以优良的风范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学生,并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和科研,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此外,学校努力让教职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他们参与学校大事要事的决策和管理,以得到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开展校本研究,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基地
开展校本研究是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标志。只有建立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才能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不断朝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
(一)建立校本培训机制
不断发展教师的新技能,不断引领教师学习提高,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功能。它立足本校、本岗,融学习、研究与实践为一体。我校根据教师遇到的问题,适时组织研讨,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主动给教师提供导向和服务。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和教研活动,并使教师培训、进修、交流、研讨等经常化、制度化。学校还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和完善成长计划,并把个人成长计划纳入学校“树名师、培新秀”的总体计划中,以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迈向更高的起点。
(二)将工作与研究融为一体
我校注意帮助教师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和成长点,不断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并要求教师每学期有研究主题,每学期能重点研究一个项目,使教学研究由被动变为主动,特别是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我校实施了“五个一”研究制度: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提供一个问题;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份教研总结或一篇教研论文。同时,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课改开放周活动;举办一次特色教学方案、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教学实录、教学论文、主题班会等评比活动;整理汇编一本论文集;组织两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以校为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还建立了校本教研的资源库,加强了对教学实录、教学叙事和教学设计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开发和收集了有助于各学科研究的各种文字、电子资源库,供教师随时查阅。
(三)营造教研氛围,搭建交流平台
我校着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研集体,以人人得到发展为核心,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挥个性特长,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活跃的教研氛围;加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机制;建立教师观摩、研究课例制度,为老师们交流和切磋提供了平台。学校还通过听课、说课、评课进行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使学校成为一个研究中心。
(四)建立专业引领工作机制
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指导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我校邀请专家学者听课、评课,让专家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接受专业人员的有针对性的指点,能促使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对话和碰撞中产生新的融合。另外,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为老师们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学校还派骨干教师到各地参加各学科的全国性研讨会,吸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使学校的教育科研保持生机与活力。
(五)启动名师工程,创设支持系统
我校名师工程的具体目标是:1年合格;3~5年成为教学骨干;10~15年成为名师。相应地,学校设定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尖子”“教育行家”4类目标,并选拔一部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走学习、实践、科研相结合的成才之路。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加业务竞赛等的支持系统。另外,学校要求教师每一学期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CN级刊物能采用的优秀论文,设计一份高质量的优秀教案,设计一份优质的试卷和一份优质的作业,开设一节优质研讨课,制作一件优秀课件,接受一次业务水平测试,精读一本教育专著,写好一篇教育教学总结。完成情况记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
三、重组课程资源,探索师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包含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新型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焕发生命活力的平台;新型的教师应具有课程建设能力,具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我校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以转变教师的角色和职能;要求教师适度进行分层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体学生发展;还要求教师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和伙伴关系,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发起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命发展的促进者与引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使教育过程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活力。
(二)健全教育科研领导机制
我校健全了教育科研领导机制,注重培养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跟踪和研究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以保证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在本校的落实。学校还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术气氛,倡导互帮互助。另外,学校还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不断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提出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规范课题的研究规划、研究目标、研究方式和研究行为。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科研课题的总框架下确定一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使教师自觉地把自身的教育研究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学校还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科研的进程。
(三)开发与重组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我们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引导教师拓展教学时空,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资源、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物质和人文资源等丰富多样的学校教育资源和地域教育资源。我们坚持“开全、上足、学好”的原则,使课程功能由传授知识转变到学会学习、促进发展。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使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学有专长。我们还逐步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育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满足社会多样化和学生自主性的需求,培养特色人才。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我校积极实行合作式、讨论式、探究式、研究性教学,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看待,作为完整的生命看待,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交流的园地。我们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探究、体验、交往、实践、收集信息、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四、追求鲜活体验,更新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方式
我校德育工作是以师生共同完善为目的,以自我教育和人文教育为重点,用动态生成的方法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师生由他律向自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校不断改进德育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德育内容时代化、德育途径网络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摒弃空洞说教的德育内容,提高了育人实效。
(一)构建“立交式”德育网络
我校以学生会、团委会的自主教育机制为龙头,从学校管理学生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养成,为其将来能够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职责做准备。我们还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为辅助,形成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德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另外,我们以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和相对稳定的德育基地为保证,从学校自己管理转向社会参与的管理。
(二)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我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修订、完善校园管理和德育工作制度,将日常管理制度纳入班级、部门的目标管理,制定出发展性的日常实施方案和细则。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法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学生自律组织,通过师生值周、鼓励性评比等形式,提高学校服务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