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王玉龄眼中的丈夫张灵甫

作者:金宝山




  王玉龄说:“张灵甫在即将被围歼的最后时刻,首先给蒋介石发电报,汇报战况,接着打电话向老上级王耀武告别,最后给我写了遗书,交给参谋杨占春,命他转交给我。”遗书原文是这样的(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龄)吾妻,今永诀矣。
  灵甫绝笔
  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张灵甫在孟良崮丧命,王玉龄悲痛欲绝。她写了一首诗,追念与张灵甫由相识、相恋、相知到最后永别的日子,诗云: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齿)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后来王玉龄重游莫愁湖,又写了一首怀念的诗,诗云:楼在人亡空有恨,相思无尽染伤痕。依栏回忆从前事,不怨忘情累自身。
  说到这里,王玉龄严肃地说:“昔日传言张灵甫性情刚烈,为了效忠蒋介石、效忠党国,他在弹尽粮绝、水粮俱无,被四面包围之时,完全绝望了,义无反顾地举枪自杀!他为什么要这样自取灭亡?一句话,就是人各有志,各为其主嘛!他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最后成了国民党的殉葬者!”
  王玉龄说,张灵甫战死时我才19岁,上有老母,下有幼儿。为了照顾母亲和儿子,我强打精神活下去。蒋家王朝崩溃,我带着母亲、儿子乘坐国民党总统府包的一艘巨轮,随军撤退到台湾,定居台北。那时我们很苦,每个月只领取抚恤的几十斤米。为了生存,1952年,我24岁时远赴美国,读完大学。当时我上午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学上课。4年苦读终于毕业。此后我们一家就生活在美国。我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至退休。
  笔者问:“你过去只读过中学,怎么懂英语的?”王玉龄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打算派张灵甫当驻外大使。他请了一位英语老师,在家教英语,所以我掌握了英语会话,想不到8年后成全了我在美国的致用。”
  
  不计前嫌 周总理接见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从侨胞口中得知王玉龄情况,命黄华设法找王玉龄,邀请她到北京访问、观光,欢迎她叶落归根。最初王玉龄有点犹豫,正式接到黄华的信后,终于打消了顾虑。她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广州观光。接待她的外交人员转达国务院的意见:王玉龄何时想回大陆,可随时签证。她于1973年9月飞抵北京。周恩来在病中安排时间,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接见了王玉龄。周恩来言辞恳切地说:“我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是我的学生。我们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周恩来待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有一种特别的人格魅力,给王玉龄留下了深刻印象。接着,周恩来又安排王玉龄到几个大城市进行秘密参观。沿途不仅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而且所到之处都给予很高规格的接待。以后王玉龄每年都去北京访问一两次。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同年5月,王玉龄再次访问北京,邓颖超和罗青长、熊向晖等热情接待。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王玉龄,亲切地与她谈心、话家常,关心她的生活。
  王玉龄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尽力为祖国做有益的事。日本在占领宝岛台湾期间,利用剥削台湾人民的血汗钱,以“台湾政府”的名义,在日本最为繁华的地段东京银座购买“光华寮”和“清华寮”两幢价值可观的大厦,而其产权证在日本人手中。日本投降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使用此楼。王玉龄获悉此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拿到了“光华寮”和“清华寮”两幢大厦的产权证,并将复印件交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台湾“总统”大选期间,王玉龄和她的亲友始终坚持一条:谁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他们就选谁。
  王玉龄母亲王罗希韫暮年思乡,怀念祖国。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王玉龄于1997年7月偕母回到湖南长沙,一直在家乡陪伴老母,直到母亲2003年101岁高龄去世为止。
  目前,王玉龄定居上海,欢度晚年。平时除读书或做其他消遣外,她间或去西安等地看望张灵甫前妻的儿女。外省和海外的孙子孙女、侄儿等也经常来拜望她。她与张灵甫所生的儿子张道宇,也在上海从事外贸工作。
  最后,王玉龄激动地说:“目前,我担任孙中山国际基金会总会副主席、香港特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美国黄埔基金会荣誉会长。2005年金秋时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非常隆重。我应邀出席,见到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汪文庆刘一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