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哈达铺确定长征落脚点和毛泽东吟长征诗

作者:石仲泉




  我们在腊子口稍作停留后继续前进,经过岷县地界去哈达铺。在迭部东北至岷县和宕昌交界地段,仍是高山连绵、蜂峦重叠。这里是岷山山系的最后余脉。岷山虽然主要分布在四川,其主峰雪宝顶(约5600米)在松潘黄龙寺,但它绵延千里,直插甘南境内。红军过的大雪山,均系岷山高峰。这里有座叫铁尺梁子的大山,为迭山主脉东延脊线,从大山系说,也属岷山。铁尺梁子的山体形似突起的前额,故此山的含义为“额中山”,在过去是岷迭古驿道的最大障碍。1972年,政府在此山修了公路,车路从山底至山顶呈藤条状蜿蜒而上,要盘绕27道山梁,长达17公里,绝对高度达1500米。我们的车子盘旋过山,是走长征路以来经过的最险峻的山路之一,也是其绝对高度最高的山峰之一。山顶是迭部与岷县的县界,我们到达山顶时正下着小雨,眺望四周,崇山峻岭,高峰连绵。我们一行站在山巅之上,既有一种将大山踩在脚下的快意,同时与大自然的雄伟相比又不禁感到人的十分渺小,真是沧海一粟。由于山陡弯多,放慢车速,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过了铁尺梁子。
  我们下了铁尺梁子,经过岷县的麻子川——这里是黄河、长江的又一分水岭,属于长江水系的各支流朝东流,属于黄河水系的各支流向西流,一个村子吃两边的水,也算地理上的一个奇观。在这里观看地貌后,到达哈达铺已是9月29日下午1点多了。
  
  哈达铺:获得报纸,确定去陕北
  
  我们到达哈达铺,时间安排的很紧,不能去宕昌县城,县委何书记等领导同志特地赶来哈达铺欢迎我们。何书记介绍说:哈达铺原为哈塔川,因“塔”与“达”韵母相同,后人遂将“塔”呼为“达”,即“哈达川”。“哈达”系藏语,为藏族同胞与客人见面时敬献的白丝礼品。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1935年9月红军来此时,属岷县;解放后划归新成立的宕昌县管辖。哈达铺虽是宕昌县北的一个小镇,但它位于甘南交通线上,是邻近几个县的物资集散地,也是回汉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回民甚至比汉人会做生意,因而商贸比较发达。中央红军当年到达这里时,这里有两三千人,镇上有条一里多长的街道,两旁大多是青瓦房,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川、陕、豫的客商也来交易,货物比较齐全,南北商品都有。红军指战员来到哈达铺后休整了两天。鉴于过草地以来,红军的体力消耗很大,领导通令每个伙食单位改善伙食,让大家吃好,并请驻地周围老百姓一起会餐。每个连队都杀猪宰羊,每顿饭三荤两素。每个单位都请一两桌客,比长征前过年还丰盛和热闹。几个月没吃油盐的指战员痛快地吃了几顿饱饭,还洗了澡、理了发,个个精神焕发,军容为之大振。
  何书记说: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活动的资料,我们收集整理得比较全。红军先头部队是1935年9月18日进来的,至整编后的陕甘支队离开,在哈达铺共六天时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21日抵达哈达铺的,他同张闻天住在一家叫“义和昌”药店后院的三间平房里,周恩来与其他领导同司令部一起住在“同善社”内。在中央机关到哈达铺的前一天,毛泽东就收到了聂荣臻派通讯员送来的一张7月份的旧《山西日报》,上面载有国民党军队“围剿”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同时还收到了原一军团侦察连在哈达铺获得的许多报纸,其中也报道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的消息。到哈达铺后,毛泽东未进给他号的屋子,就到斜对面的邮政代办所取来一些有关刊登红军活动的报纸,分给其他领导人翻阅。看到有关红军的消息,领导人们极为兴奋,一致认为要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到陕北去,与那里的红军会合。纪念馆有当时任中央红军总部作战参谋孔石泉的回忆材料——《确定长征最后落脚点目击记》,反映了当时红军领导人的心境。孔石泉写道:这个消息给历经磨难,几近绝境的中央红军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就像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彭德怀高兴地对叶剑英说:“这张报纸来的太及时了,中央已决定下一步到陕北去,去找刘志丹!”22日上午,党中央在毛泽东住处召开会议,在分析形势后,初步决定改变原来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到陕北去开创根据地。为了保证红军顺利进军陕北,会议按照俄界会议决定,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全支队约七千余人。
  22日下午,在老街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作《关于形势和红军改编问题的报告》。他说: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剿、围、堵,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开会了,这本身是个很大的胜利。但是,国民党还把34万兵力部署在陕、甘追堵我们,这对红军北上抗日是个严重威胁。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还说:我们目前人是少了一点,但小有小的好处,目标小点,作战灵活性大。我们现在比1929年初红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
  我们在哈达铺参观了红军长征的五处旧址:“义和昌”药铺(前院辟为红军长征纪念馆,后院为毛泽东的住室和张闻天的住室)、同善社(中央红军的司令部,包括周恩来的住室)、关帝庙(开干部大会的会址)、邮政代办所和张家大院(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时的总指挥部)。
  怎样看待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哈达铺选择长征落脚点的决策呢?乍一看来,似乎是一张报纸决定红军命运,纯属偶然性。其实,仔细想来,偶然中寓于必然。因为自离开江西苏区进行长征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最初是想到湖南西部;后来又想跟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曾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又提出向川西发展的设想;在懋功(今小金)与四方面军会师后,三个月来跟张国焘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在哪里落脚的问题,张国焘要南下西进在川康落脚,而中央力主北上东进在川陕甘创建新的根据地。现在得知陕北有块根据地,那里不但有红军,徐海东的红军还去会合,中央改变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而决定到陕北去落脚,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落脚点的决定,使中央红军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远征终于有了一个归宿。
  
  榜罗镇会议
  
  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后,国民党反动集团又调集重兵在渭河沿线布防堵截,构筑新的封锁线。为迅速北上,党中央在哈达铺制订了声东击西,佯攻天水,诱敌东下,北渡渭河的作战方针。陕甘支队在派出小部队向东进发,造成攻打天水的假象后,主力部队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9月26日突破渭河封锁线,抵达通渭榜罗镇。我们一行经过岷县、陇西,于2003年9月30日下午到榜罗镇,比68年前的红军到达这里晚了几天,但气候却比当年暖和多了。
  榜罗镇位于通渭县城西南100华里。1935年9月26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陕甘支队来此后,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址原是一所小学,毛主席住在一间较长的办公室里。原址已毁,目前的会址是在原遗址上修建的。红军到达榜罗镇时,国民党的飞机来此轰炸过三次,虽未造成伤亡,但对民房、田地有破坏。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住下后,就从小学找来许多报纸,了解当时国内外形势和各种信息。第二天,在毛主席的住处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改变半月前俄界会议关于到靠近苏联的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选择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次日上午,为传达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尽管下着蒙蒙细雨,仍在榜罗小学门前操场上召开全军连以上千余人干部大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我国北方的侵略和北方即将成为抗日前方的形势,指出: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同那里的红军相会合,任何反革命力量也不能阻挡。我们已经过了腊子口和渭河两个关口,现在还有一条固原至平凉间的封锁线,这将是我们长征的最后的关口。毛主席讲话后,张闻天、彭德怀、林彪,作为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负责人也分别讲了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