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哈达铺确定长征落脚点和毛泽东吟长征诗

作者:石仲泉




  听说在榜罗会议的会址附近,即当年召开干部大会的操场也是现在村民的打麦场旁,还住有一位给当年红军带过路的老人。我们当即去拜访了这位老人。老人叫王克明,93岁。他说:民国24年的深秋,天已很冷了,红军过渭河来到这里,穿的破烂得很。老百姓都跑到堡子里去了。我当时给东家喂牲口,穷光蛋一个,没有跑。第二天,就在外面的晒场开会,有上千人,黑鸦鸦一大片,天下着雨,会场秩序很好,毛主席他们讲话,我们听不懂。红军离开榜罗时,让我给他们带路,走了几天,我就回来了。老人身体还硬朗,这是9月从四川走长征路以来所见到的知道当年红军长征情况的唯一一位老人。我们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通渭文庙:毛泽东吟长征诗
  
  我们到达通渭县城,天色已很晚了。县委同志说:你们走红军长征路到达通渭,同当年红军到我们这里的时间相同,都是9月底。当年红军进县城没费一枪一弹,国民党政府的县长带领保安队仓惶弃城而逃,红军进城就像两支军队换防一样,一出一进,除少数地主豪绅随着溃军逃命外,县城很平静。这是红军入甘南后进驻的第一个县城。红军入城后,打开县监狱,释放被关押群众,在街上张贴布告标语,向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和纪律。广大市民热烈欢迎红军。红军司令部驻在县政府院内,即今县委所在地;毛主席住在县城西关的一个院部里。中央领导人在我们县城住了三天,毛主席的长征诗就是在县城文庙参加第一纵队(即原红一军团)第一大队(队长杨得志、政委肖华)先锋连举办的晚会上,首次公开朗诵的。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毛主席的长征诗,吟于通渭文庙。我们到这里的第二天是国庆节,县委安排我们到文庙街小学去参加国庆活动,看看68年前毛主席在此吟咏长征诗的地方。
  文庙街小学是县里的重点小学,新盖了教学大楼,设施比较齐全,在西部地区算是相当好的。在小学的教学楼前建有一座V字形标志胜利的诗碑,镌刻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校长介绍说:这个诗碑为纪念《长征》诗发表65周年于2000年9月落成。
  走过了长征路,踏过毛泽东经历万水千山的足迹,再来体会《长征》诗,不能不别有一番感受。“五岭”,横亘在赣南、粤北、湘南、桂西北四省之间,其主要几岭,我都走过。这里虽然也是山峰绵延,但相对地说不是很高,山路也不是特别险峻,因此,毛主席用了“逶迤腾细浪”来形容。红军进入云贵边境后,乌江、赤水河都在乌蒙大山之中,这里属于横断山系,气势磅礴。山路虽难行,但红军主动迂回,穿插自如,故以“走泥丸”来表现红军那种积极主动行军的精神面貌。金沙江、大渡河很险峻,难以跨越,但在红军面前没有征服不了的“天险”。从金沙江所在的大山之巅往江边走,我们车行都近两个小时盘旋,从江边往上看,确为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渡江正值夏天,急流冲击着江岸,故诗人有“云崖暖”的感觉。泸定桥光溜溜的铁索已令人胆颤,红军勇士飞渡夺桥更使敌人吓破了胆。我们考察时在索桥上行走颤悠悠的,能体会“铁索寒”那种诗境。“更喜岷山千里雪”,过去理解得比较狭隘,以为讲的只是走过的那几座大雪山,如果这样,长征最艰难的险阻——草地,似乎就遗漏了。但是,如果将岷山理解为广阔的地域概念,即草地也属于千里岷山之域,且草地气候无常,红军经历过雪雨冰雹,那么这一句就涵盖了长征最艰难的雪山草地。“三军”,据说毛泽东本人有过注解,指红一、二、四这三个方面军,我以为这与吟诗时的历史背景不符合。那时,红二方面军还未成立,其前身红二、六军团还在湘鄂川黔根据地转战,中央与他们断了联络,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情况,那时他们也没有长征的考虑;红四方面军正在南下,张国焘反中央的活动很猖獗,在阿坝召开会议,声讨所谓“毛、张、周、博北上逃跑”,攻击中央的北上方针是“逃跑主义”,随后又在卓木碉另立临时中央,开除了毛泽东等一批中央领导人的中央委员和党籍,并下令通缉。毛泽东吟《长征》诗时,尽管还没有卓木碉会议,但张国焘的反对中央分裂党的活动已昭然若揭;在张国焘的控制下,四方面军的去向究竟如何,最后能否北上在当时尚不能确定。走了长征路,进一步熟悉长征史后,更感到作者的自注不是吟诗时的原始想法。198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199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都没采用“自注”,我是很赞同的。现在,有的注家强调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认为这是对三个方面军将要胜利会师的一种期盼。在我看来,这是脱离了历史实际的纯主观想象。诗人无论多么浪漫,当时很难有这样的“期盼”。“期盼”说,太缺乏历史根据了。基于“期盼”说,有的注家提议,重印《毛泽东诗词集》时,应采用作者自注,鄙人实在不敢苟同。
  据通渭县委党史办同志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县城还有两项重要活动。一是9月30日下午,党中央在县府院内召开干部会,毛泽东主持并作了讲话。他再次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提出了陕甘支队进入陕北根据地的注意事项,鼓励大家:这里离陕北很近了,再往前走,就要踏上我们朝夕想念的“家”——陕北的土地了。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将陕北称为“家”。二是当晚,在一个大广场上举行了文娱晚会和大会餐,各大队带着会餐的饭菜到临时搭的舞台前集合,纵队负责人讲话强调长征到了最后关头,坚持到“家”就是胜利。领导讲完话后开始会餐,每六人一桌,让大家吃个痛快。文艺节目是战士们自编自演的歌舞、戏剧等。这种气氛已经充分表明,长征胜利在望,“三军过后尽开颜”了。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后,在开晚会的广场立了一个“红一方面军文娱晚会纪念碑”,表示自通渭始,红军已进入迎接胜利的阶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