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以挖苦始,以钦佩终

作者:孙国林




  1942年9月15日,毛泽东致信凯丰,商谈改进《解放日报》,党组织如何利用报纸开展工作,以及中央设立编译部等重大问题。同时,毛泽东还要他负责指导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安慰凯丰说:“不愉快的事,过一会也就好了。”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1943年3月10日,由凯丰倡议,以中央文委和中组部的名义,召开了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有50位党员文艺家出席。刘少奇、凯丰、陈云、周扬等出席并讲话。凯丰讲《关于文艺工作者下乡的问题》,他说:现在要下乡,实践新的文艺方向,要打掉做客观念和文化人架子。凯丰还讲了下乡的困难,下去注意什么,对下乡文艺工作者的希望等问题。会后,文艺工作者掀起了深入工农兵的热潮。3月22日,凯丰在中央文委召开的戏剧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内容是抗战所需要的,形式是群众所了解的——提倡合于这个要求的戏剧,反对违背这个要求的戏剧,这就是现在一切戏剧运动的出发点。”进一步阐述和贯彻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通过实践检验和切身体会,凯丰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由衷的敬佩。这年4月,凯丰致信毛泽东,提议在“五·五”学习节时集中宣传一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回信说:“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因我的体系尚不成熟”。凯丰还提议:本年12月为毛泽东50华诞,搞一些庆祝活动。对此,毛泽东断然拒绝,说:目前是内外困难时候,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作为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王稼祥、凯丰、博古组成。凯丰肩负着这方面工作的统筹运作重任。5月27日,中央对1943年的翻译工作作出决定,指出:翻译工作,尤其是马列著作的翻译工作,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延安过去的翻译质量,极端不能令人满意,为提高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许多马恩列斯的著作必须重新校阅。为此,特指定凯丰负责,吸收博古、洛甫、杨尚昆等,组成翻译校阅委员会。在凯丰的领导下,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1945年,党的七大选举中央委员时,凯丰遇到了麻烦。代表们因为他在江西苏区时,积极参与推行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在遵义会上又公然反对毛泽东,拒绝投他的票。毛泽东出于对凯丰关心,让他在大会发言时,对过去所犯路线错误作了检查,以争取主动并取得代表们的谅解。毛泽东还做了三次解释工作。在5月24日一次选举前的会上,毛泽东对代表们说:“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就是积极领导或拥护四中全会的一部分人,也就是在第三次‘左’倾路线中犯过路线错误的一部分人,出来和其他同志一道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现在人家把账记在我身上,我声明一下,没有这些同志以及其他很多同志——反‘左’倾路线的同志,包括犯过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的一些很重要的同志,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尽管毛泽东苦口婆心引导、解释,结果凯丰还是落选了。对此,毛泽东亦感惋惜和无奈。
  
  在中共中央东北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派出两万名干部和11万大军紧急开赴东北,凯丰与张闻天、彭真、陈云等一起踏上征途。9月14日成立了中共东北局,凯丰任东北局委员和宣传部部长。1945年11月1日,他在山海关领导创办了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该报出刊一周年时,凯丰致信毛泽东,请求题写报名。毛泽东欣然题写并回信:
  凯丰同志:
  书四本及来信收到。报头写了一个如左,请斟酌采用。你身体谅好些?我病了大半年,现在好多了,大约再有半年,当更好些。各同志均此问候。
  毛 泽 东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延安鲁艺于1946年上半年迁到东北后,凯丰一直关心着它的成长。学院的建制、机构的调整、主要干部的任用以及教学方针等,他都给以指导。1947年7月4日,凯丰还专门来校讲话,肯定鲁艺在东北一年来的工作,并根据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述革命文艺的目的和创作等重要问题。1948年4月,凯丰还仿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方式,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继续贯彻毛泽东的《讲话》精神,推进东北文艺运动。
  1952年上半年,凯丰兼任沈阳市委书记。此时他看到中央宣传部2月19日编拟的《关于三反运动大型纪录片摄制提纲》(草案),其中有领导人镜头出现。凯丰认为不妥,便将他的意见反映给毛泽东。东北局书记高岗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恼火,认为凯丰直接向毛泽东反映意见是瞧不起他,两人发生了一些磨擦。为此,高岗2月26日给毛泽东打电报表达对凯丰的不满。毛泽东接到电报后,第二天(27日)就复电高岗,说:“凯丰电报中主张拍军队一点是正确的,已采纳。”“凯丰有意见(不论意见正确与否)打电报给我是好的,他以后有意见还可打电报来,有意见不打电报则不好。以上请转告凯丰。”
  
  再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由于和高岗之间的磨擦,凯丰在工作中困难重重。1953年,凯丰奉调进京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这年的12月,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因编“毛选”暂离北京并暂时离开宣传部工作。毛泽东特批示:“乔木暂离时期,凯丰列席中央会(议)是必要的。”这样,凯丰的岗位就更加重要。他及时了解中央精神,指导宣传工作特别是报纸工作,切实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在批判胡适和《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中,毛泽东还把许多要件批转给凯丰,例如毛泽东1954年写的那封著名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受信人就有凯丰。
  后来,凯丰因病逐渐难以正常工作了,1955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9岁。24日,中央办公厅在《人民日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沉痛地宣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何凯丰同志因病在1955年3月23日12时55分于北京逝世。何凯丰同志灵柩停在沙滩松公府夹道10号原北京大学旧址孑民堂内,定于24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举行吊唁,27日上午10时开追悼会,11时起灵,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追悼大会由中央委员会秘书长邓小平主祭,陪祭有陆定一、徐特立、陈伯达、杨尚昆、张际春、李卓然、杨献珍、周扬、张磐石。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凯丰追悼会的消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