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布什第一任期的对台政策

作者:陶文钊




  
  布什政府一再放出重话
  
  陈水扁历来是言而无信的。他在10月10日发表的讲话中说了许多很带挑衅性的话,诸如“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等等。但在他事先交给美国方面的文稿中却没有这些挑衅性的话,而只有合美国心意的“释放善意”的那些话。于是美国国务院事先准备了一篇肯定他的和解调子的新闻稿。到了当天,包道格一听陈水扁的讲话与原先的不一样,立即给国务院打电话,可是那天是周末,又赶上美国的一个假日哥伦布日,结果找不到人。国务院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是照念原先准备的稿本。事后真相大白,国务院感到被陈水扁耍了,十分恼怒。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此后美国在各种场合一再放出重话。
  10月25日,鲍威尔国务卿在访华后接受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采访,回答关于台湾一直在说他们“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问题时说:“无论他们怎么说,我们的政策是明确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的。它没有作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主权,这继续是我国的政策,是我们坚决奉行的政策”,“就美国方面而言,我们的政策明确建立在‘三个公报’基础之上。我再次重申: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
  11月27日陈水扁在李登辉牵线的“台湾新宪法”国际研讨会上说:“2006年底,我们要通过公民投票来复决第一部宪法,2008年5月20日,阿扁卸任那一天,新宪法要正式实施。”这立即引起美国的关注。11月29日,美国感恩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把陈水扁2000年说的“四不”原原本本地重复了一遍,要求他遵守承诺,并再次表示,美国“最关心的就是维持台湾海峡的稳定,美国反对任何会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反对任何会改变台湾地位或走向独立的公投”。
  在台湾“立委”改选前,陈水扁在12月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抛出了三大“正名”主张:第一,未来将积极“以台湾名义参与国际社会”;第二,台湾所有“驻外使馆”、“驻外办事处”争取在两年内改名为“台湾代表处”;第三,两年内把所有以“中华”、“中国”命名的“国营”、公营企业改名为“台湾”。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瑞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这种改名“在我们看来将体现出的是单方面改变台海的现状。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不支持这样的改变”。
  12月22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接见美国公共电视台采访时说,台湾是美中关系中的“地雷,大概是最大的地雷”。《与台湾关系法》没有规定美国必须保卫台湾,如果台湾受到中国大陆的攻击,美国是否宣战,必须由美国国会决定。阿米蒂奇的说法更符合《与台湾关系法》的原意,该法本来规定,如果台海地区发生了非和平的事态,“总统和国会应依照宪法程序决定美国应付任何这类危险的适当行动”。而并没有说美国必须保卫台湾。美国从以往的“规过于密室”改为公开批评陈水扁当局,是公开诉诸台湾舆情;而以上这几次表态也像一个又一个重磅炸弹,在台湾岛内激起强烈反响。在阿米蒂奇的讲话后,台湾有的民调显示,岛内台独的支持率由先前的24%下降到了19%,而支持维持现状的民众从先前的54%增加到了5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