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天津600年

作者:万 民




  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是治理海河。1958年,市政府鉴于海河严重污染,决定实施改造海河工程,包括在海河口修建防潮闸,改建污水管网系统和修建农田排灌系统。这三大工程规模之大,施工时间之短,在天津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全部工程投资达8000万元,相当“一五”期间全市市政建设总投资的1.3倍。下水道埋管总长度二百多公里,相当一五期间埋管总长度。仅建闸和改建污水系统两项工程,就要用各种建筑材料七十多万吨,土方工程量达八百多万立方米。当时,全市人民以极大的劳动热情,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按常规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改造海河工程完成后,基本实现了海河的“咸淡分家”和“清浊分流”,有力地支援了全市的工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和市民的饮用水条件。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1952年初,在中山门、王串场、唐家口等地建设了7个工人新村,共盖房5万间,有10万名职工迁入新居。到1965年,全市已建成9个新的住宅区,共六百多万平方米,一百多万人迁入新居,改善了居住条件。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据统计,到1976年底,天津城市用地规模为160.9平方公里,较1958年年均仅增加约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958年为273万余人,1965年增加到330.9万人,到1978年因上山下乡等原因,人口下降到314.3万人。
  
  腾飞中的天津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是天津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时期。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天津基本形成了以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轴线,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为主体,向区县扩散的城市空间布局。2003年天津市共有15个区和3个县,总面积达到11919.7平方公里。天津城市的人口1986年为543.8万人,到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011.30万人。
  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的建设步伐更快,城市环境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都有巨大的改观。城市道路呈现出现代化和多样化。1994年以“三环十四射”为骨干的城市道路网络建成后,又结合危陋平房的改造,完成了45条道路的新建、改建工程,新建了19座大型桥梁,道路面积率提高了12.1%。以后,又将道路拓宽与危陋房屋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通过拓宽改造一批道路,带动周边地区的供水、排水、供气、通讯等设施建设,更带动了道路两侧56个危改片约267万平方米的危陋房屋改造。天津的地下铁路始建于1970年,1984年双轨全线通车运行,全长7.4公里,1995年年载客777万人次。进入21世纪以后,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地铁2号线也将配合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线上马。
  从60年代中期起,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海河上游水源大量减少,80年代以后,海河上游几乎无水可输入天津。1982年实施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大大缓解了天津城市用水的紧张状况。20世纪80年代开始天津改造和完善城市的排污设施,到90年代末建立了纪庄子、咸阳路、双林、赵沽里、张贵庄、北仓六大排污系统,在大大减轻了对渤海湾污染的同时,还解决了农业无水源的问题。到2002年,市区排水管道总长度4269.8公里,排水泵站163座。
  城市经济和建设步伐加快,家用电器的普及,使城市电力供应日见紧张。80年代中期后,市政府和水利电力部等共同投资扩建原有发电厂,并与治理环境污染相结合,初步缓解了城市用电紧张的局面,1988年全年发电量比1978年提高了76%。同时,天津市政府开辟了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等。90年代后,天津又兴建了第一、第二煤制气厂,彻底改变了城市的能源结构。
  居民住宅的建设,从1979年以后的十年间,每年以平均新建住宅200万平方米以上的速度迅速增加。到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7.46平方米。
  天津城市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在90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天津市政府制定了 “三五八十”的战略目标,经过全市民众的努力,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嫁接改造,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2003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天津工业布局也得到合理的调整,相继开发建设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港保税区和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中心城区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出现了电子工业基地。
  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充分发挥进出口口岸等优势。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天津市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扩大了近10倍。2003年天津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天津港货物吞吐量1618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01.5万国际标准箱,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461.67亿美元。
  天津商品流通体制和商业结构经过不断的调整改革,进一步优化。从80年代起,天津的商业部门就开展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地区等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系,为天津产品找到了广阔的销路,增强了经济辐射能力。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渤海为连结链的横向经济协作和联合,成为进入90年代以后跨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地处渤海湾中部的天津,也及时确定了环渤海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在增强区域间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的同时,通过举办大型商品交易会等方式,建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市场,积极发挥了经济中心的作用。近些年来天津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和经济实力,向多层次、多形式和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增强了天津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这标志着天津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换,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已经步入全国发展较快地区行列,形成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