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彝海结盟过彝区

作者:石仲泉




  在彝海边,我很想找一两个知道彝海结盟情况的老人作点访问。彝海乡政府的同志(也是彝族人)说,老人都不在了。乡里还有他们的后人。于是,我们到了彝海乡,好不容易才找到小叶丹的随身侍从、当年结盟杀鸡念咒的沙马尔各的两个孙子,到他们家看了看。他们务农,有拖拉机,也跑点运输;盖了新房,生活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问他们爷爷的情况,他们说不清楚。历史毕竟过去快70年了,不是研究这段历史的,要讲清楚是不容易的。
  
  一步越千年的凉山
  
  凉山,在我的心目中长期是神秘的。这次考察红军长征路,终于有机会来揭开它的盖头。从会理至冕宁彝海,必经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我们在西昌停留一宿,听凉山彝族自治州党委领导介绍凉山的情况。
  西昌素有“月城”雅称。没想到,尽管过了中秋节(时为农历十八),我们在浩淼的邛海湖畔(它大于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是仅次于昆明滇池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湖泊),仰望夜空欣赏月色,亦别有情趣。州委领导同志说:这里的月亮晶莹明净,皎洁清澈。看上去比别的地方,确有又圆又亮的感觉。这就是它的雅称来历。我们真是有幸“月城”观月,清辉无比。这里没有污染,平原开阔,净空月皓。这时,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尽管不会把酒,但也不妨“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我不是诗人,若有诗才,定要和上一首,不虚此行。
  州委领导阿什老轨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凉山。他说: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总面积六万多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四百一十多万,彝族占43·57%,汉族占52·85%,另有世居的其他十多个民族十多万人。它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省内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州府“月城”西昌,现在是中外闻名的“航天城”。这里的卫星发射中心,已将数十颗各类卫星射入浩翰的太空,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实现“月城”探月的梦想。
  凉山地理位置重要,资源异常富集,发展变化很大。在历史上,汉代司马迁游历至此;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这里是主战场;元世祖忽必烈,由此南征统一大理、昆明等地。论对外交往,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凉山人民获得解放。1952年,从西昌划出一部分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开展的民主改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越千年”,跨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10月,西昌地区撤销,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因而,它在全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自治州。半个世纪以来,发展很快。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61.5倍,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前5位。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至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工业。城乡人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受难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阿什老轨同志说:我们彝族是火的民族,图腾于火,崇拜于火,把火视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火把节,就是彝族集中反映“火文化”的标志性节庆。在举办火把节时,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赶到活动地点,进行各种娱乐。火把节的高潮在夜晚。当夜幕降临时,人们在火海里欢呼,在火海里跳跃,在火海里抒怀,老人们向火海里不断撒香灰泼火,祈求平安幸福;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火海里摇动戏耍,相互灵犀地传送着心里的爱。
  彝族书记的一番介绍,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彝族历史文化课,凉山不再神秘,它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