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悲壮的战略转移

作者:石仲泉




  池煜华的丈夫叫李才莲,又名李香华,兴国茶园乡人,1913年出生,在县城豪溪青年学 校毕业后参加农民协会,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时期,主要做 共青团工作。1933年,当选为苏区共青团中央局委员,任共青团(少共)江西省委书记。19 34年7月,任全苏维埃共和国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池煜华比李才莲大三岁。1930年秋 ,池煜华与李才莲结婚后三天,李才莲便告别池煜华,返回工作岗位。
  李才莲走后,池煜华肩负起家庭生活和革命工作两副重担。在家,她上山砍柴,下田插 秧,照顾李才莲的父母。在外,她作为中共杨殷县(即原万安县,因纪念在1929年牺牲的中 央政治局常委兼军事部长杨殷而改名)委的巡视员、熬原区委妇女部长,为了工作,走村串 户,日夜奔忙。1933年6月,池煜华打听到已分别三年的丈夫的消息,立刻打点行装,匆匆 来到丈夫工作的宁都。夫妻相聚五天后,以工作为重的李才莲劝妻返回兴国。池煜华听后, 泪水涟涟。看到小两口难分难舍的样子,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决定调池煜华到省 苏维埃政府土地局工作,让她赶速回去转组织关系。临别时,丈夫嘱言:等着我,哪怕是10 年、20年,我一定会回来的。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池煜华回到兴国后不幸染上瘟疫。许多人在瘟疫中丧生。池煜华凭 着身体抗病的能力和爱欲求生的精神支撑,于1934年春奇迹般地度过这一劫难。这时,中央 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参加过历次反"围剿"的李才莲又随军战斗,池煜华与丈 夫再次失去联系。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红军转移后,李才莲奉命留下坚持游击斗 争,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兼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1935年2月下旬,留守中央苏区 的红军分九路突围,李才莲率部在瑞金铜钵山区打游击。是年5月,被国民党军包围,在战 斗中被叛徒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
  池煜华听到不幸的消息后,万分悲痛,到铜钵山区寻找丈夫尸体。她没有路费,靠乞讨 走遍瑞金铜钵山区的沟沟坎坎,翻遍红军战士遗体,甚至扒开墓穴逐个地辨认,也没有看到 自己的丈夫。见此情景,好心的人告诉她,李才莲没有牺牲,随红军主力走了。她信以为真 ,回家等待丈夫归来那一天。
  1949年8月,兴国解放。池煜华没见到李才莲回来。她坚信,丈夫工作忙,暂时没空回 来,或许有一天,丈夫会突然出现在村口。不识字的她开始学文化,并学会了记日记。1953 年后,她先后担任区妇联主任、副乡长等职务。她要以学习和工作的成绩,迎接丈夫的归来 。她每到和李才莲结婚的日子,都穿上做新娘时的衣服,早早地到村口等候,期盼着丈夫归 来的身影……。这样年复一年,她盼候了七十个寒暑。
  池煜华和李才莲结婚相聚,总共没超过10天时间。为了革命事业,她牺牲了青春和幸福 。她的经历,令所有听者深受感动。我一边听她讲述,一边逐页地翻阅那字迹工整的日记本 。谁都能得出这个结论:中国革命成功,不就是千千万万的李才莲和池煜华献出青春和幸福 ,甚至牺牲了生命的结果!国家能有今天,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