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悲壮的战略转移

作者:石仲泉




  在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后,翻了些材料,才知道"长征"一词,源 于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后,朱德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 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最近在云南禄劝县绞平渡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馆里看到的这个布 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 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 时,红四方面军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亦称:西征军万里长征。8月,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 治局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一方面军的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 9月,中央俄界会议说:中央红军经过了"两万余里的长征"。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宣告,中央红军的长征任务已经完成。这时的毛泽东兴奋不已,写 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11月初,他向红一军团随行部队发表讲话,开始对长征进行总 结。同月中下旬,先后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 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的两个宣言,明确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为北上抗日,"经过 两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到达中国西北地区。12月,毛在《论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策略》报告中,进一步精辟地论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这样,"长征"一词便广泛流 传开来,成了有特定内涵的历史语汇。
  毛主席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提出许多正确的主张和意见,还在于当他的看法没被采纳, 并遭受排斥时能顾全大局,仍忧党忧军,积极地提出摆脱困境的建议。1934年初夏,在作为 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和南大门会昌的筠门岭等地相继失守后,红军在内线打败国民党军第五 次"围剿"的希望完全破灭。5月下旬,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将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 略转移。6月,在共产国际电复同意后,开始秘密地进行战略转移的一些准备。7月,为适应 即将进行突围的战略需要,在于都组建了赣南省。毛当时尽管不知道作战略转移的具体准备 情况,但面对战事的不利局面,心情也很焦急。9月中旬,他主动要求到于都,视察新建的 赣南省。周恩来电告他着重了解于都方向的敌情和地形。他紧张地工作了半个月,调研到的 情况为中央下决心从于都方向突围开始长征,起了探路作用。
  于都,过去为"雩都"。在大学学党史时还不认得这个"雩"字。这次考察知道,于都 建县悠久,有两千多年历史,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始建雩都县,因北有雩山而定名。 所谓"雩",则是古时祭礼求雨之意。建县初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今于都、宁都、石城、 安远、瑞金、会昌、寻乌7县,是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它扼江西南、 北交通之咽喉,为闽粤之干道,素称"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自东汉三国以 来,今之其他各县才陆续分置出去。中央苏区时期,它曾分为若干小县。当时的于都小县约 为目前辖区的四分之一。按当今的辖区说,总面积近2900平方公里,当时人口近30万,现有 人口70多万。因"雩"字生僻难认,195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雩都县改为于都县。
  于都在中央苏区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中央苏区巩固的后方基地,又是中央红军主力 集结突围转移的出发所在地。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和 中央机关改编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先后从其他地区赶来于都河沿岸集结,一面休整补充 ,一面做突围转移前的最后准备。经这里参加突围转移的红军将士和机关人员共87059人(这 是赣州市委党史办考证后确认的,他们查阅了1934年10月8日中革军委公布的《野战军人员 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之据》),历时9天,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等10个渡口过河,踏上战略转 移征途。
  苏区各县人民,为中央红军主力集结突围作了巨大贡献。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 馆》里,一幅幅图片和一串串数字,说明了于都人民在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派丁调夫、捐 木架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对党和红军的血肉深情。于都由于是红军的集结出发地,广大群众 组织大批慰劳队,带着肉蛋和草鞋慰问红军指战员,妇女们帮助红军洗衣。为支援红军渡河 ,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 出来,在60里长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4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船排 工人全力配合红军工兵部队,头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保证红军每天能够顺利夜渡。 不仅如此,于都人民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在5月至7月以及9月的两次扩红运动中,上万名 于都儿女加入红军,组成了8个补充团。
  讲解员告诉我们,在红军西行远征的那些日子里,深秋星夜,月圆月缺,送别的情景非 常感人。至今,那个场面久久萦绕我的脑际:于都河畔火把明,风萧萧兮江水寒;男女老少 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在战马的嘶鸣中,送别的父老乡亲,凝望着远去的队伍,企盼着 亲人一路平安。歌声在于都河上空阵阵回荡: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 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这歌声,既让离别故乡的男儿心碎,也激励西征将士杀开 一条血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于都河不是易水,胜过易水;这送别歌声不是渐离击筑, 胜过渐离击筑。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壮别曲。
  在了解了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的上述具体情况后,我曾经思考:为什么当年中央的 领导要选择于都作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集结出发地?经过到长征出发渡口等地实际观察,结 合赣州市党史办的研究成果,又翻阅一些红军长征史著作,对这个问题开始获得初步答案。
  --第一,这是由当时选择的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决定的。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 虽然已经提出实行战略转移,6月,共产国际也已电复。但中央领导人对于转移的方向和路 线一直未作认真思考。只是在9月初对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完全无望后,才由中革军委 制定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选择在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设置的封锁线,然后 沿赣粤边界进湘南,沿着红六军团西进路线渡过湘江,再掉头北上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 团会合,建立新的巩固的根据地,尔后反攻打回,恢复中央苏区。根据这个抉择,无疑要将 红军集结在便于通过赣粤边界进入湘南方向的于都地区。
  --第二,这是由当时的战争形势决定的。从6月开始,国民党军即兵分六路同时向中 央苏区腹地进攻,加强了对瑞金的轰炸。9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加紧了进攻态势,苏区地 盘进一步缩小。10月上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宁都、于都、长汀、会昌、兴国、石城等7 县。比较完整的是于都,其他各县则只有部分地区。国民党军主要兵力已分别从北面、西北 面、东面和东南面几个方向紧缩包围圈,有的县城已经失守,有的县城已处于敌军炮火的威 胁之下。各路敌军直逼瑞金。惟有于都、安远一线,由国民党粤军布防。粤军担心蒋介石的 嫡系乘机进入广东,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不那么卖命,以保存实力。由此线转移,对红军比较 有利。
  --第三,这是由与粤军首领陈济棠秘密谈判的结果决定的。陈济棠是地方军阀,曾三 次通电反蒋,与蒋有深刻矛盾。陈虽然被授予国民党军"围剿"南路军总司令,但迟迟不向 苏区腹地推进。在蒋介石加紧从北、东、西几个方向进逼瑞金后,他猜测红军将放弃赣南苏 区,很可能会从南路突围转移。为不在堵截红军的战斗中遭到猛烈攻击,他主动试探与红军 媾和,派遣密使携信给周恩来、朱德。周、朱抓住这个机会,派潘汉年、何长工作为中革军 委代表,于10月上旬,在寻乌罗塘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三天三夜的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协议 。内容称:红军有行动时事先通报,行动只是借道转移,不深入粤境;粤军届时从防区后撤 20公里。于都在地理位置上正处在借道粤军防线的要冲。红军要从西南方向突围,不能不将 红军各军团集中于此。因此,于都被中革军委选择为长征的集结出发地。
  红军各部在渡过于都河后,歼灭驻守信丰古陂、新田、安息,安远版石等地敌军,至10 月24日,全部突破以流经安远、信丰、赣县等的桃江(即信丰河)为天然屏障的,南北长约12 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的第一道封锁线。
  对此,陆定一同志当年有诗赞曰: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兴国出名与毛主席有关;兴国革命老妪的传奇经历
  
  11月6日晚上,在瑞金红都剧院,我们看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舞蹈《红嫁衣》,催 人泪下。据说,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女主角的原型在兴国,她的名字叫池煜华 。于是,我们到兴国考察时,想拜访一下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老人。
  兴国,这个县名很具时代性。我知道这不是新县名,但有何来历?县委赖联明书记说: 兴国也算千年古县。早在三国东吴嘉禾5年(公元236年),曾设过县。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 撤县制,到北宋太平兴国7年(公元982年),将赣县、庐陵、泰和三县分出部分地方重新设 置县,并以当时年号而取该县名。这使我顿然释惑。
  考察还使我了解到,兴国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很大,它出名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而且与毛主席有密切关系。
  一是1929年4月,红四军下井冈山后进抵兴国时,毛泽东帮助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制定了 《兴国土地法》。这是继1928年颁布《井冈山土地法》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土地法令。他在兴 国先举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向县委和各区委书记等参加的党团活动分子会议传达 中共六大决议精神,解释土地革命任务,号召每个共产党员要做"诸葛孔明",成为无产阶 级的参谋部,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六大对土地革命的认识有 很大进步,纠正过去"左"的错误主张,将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改为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一 切土地财产的政策,提出要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使之中立,保护工商业等。《兴国土地 法》贯彻了这个精神,是一个比较好的土地法。
  二是1930年10月毛主席作的《兴国调查》和1933年11月的兴国《长冈乡调查》。《兴国 调查》又与《兴国土地法》有直接关系。毛主席作这个调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了解《兴 国土地法》的执行情况。所以,他在《兴国调查》中指出:经过土地革命,地主的田被分了 ,他们当中的反革命首恶被镇压了,也有的跑了,留在村里的地主及其家属则分了田,革命 政府仍给他们留有生活出路;贫苦农民"取得了政权",贫农成了农村的"指导阶级",中 农"与贫雇农一起有了话事权"。这说明《兴国土地法》得到了正确贯彻。这个调查使毛主 席对农村的实际状况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为他在后来的查田运动中抵制"左"的土地政 策起了重要作用。《长冈乡调查》,是专门介绍长冈乡苏维埃工作的情况和经验。
  三是1934年1月,毛主席在全苏二大表扬"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是中 央苏区的模范县;同时表扬长冈乡也是第一等的工作,为"乡苏维埃工作的模范"。这个" 第一等的工作",不是别的,就是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 产和生活方面的一切问题。毛主席说:我们像兴国的同志们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 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无上光荣的旗帜"。他号召苏区,要造成几千 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并将亲书的"模范兴国"横匾,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名 义赠与兴国县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又以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为人们所敬仰。兴国在土地革命时期有 23万余人,参加红军的有8.5万多,组成少共国际师、模范师、工人师(中央警卫师)。兴 国为夺取革命胜利而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3179人。兴国籍烈士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 ,占江西全省烈士的1/10,占赣南烈士的1/5,为全国各县牺牲烈士之首。在参观革命烈士 纪念馆的烈士墙时,陪同的省党史研究室曾宪林副主任,还找到了他伯父的名字。在长征路 上,兴国籍战士牺牲1.2万多人,这意味着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个兴国籍战士倒下。新中 国成立后,在解放军授衔的将领中,兴国籍将军达54位之多。
  11日,在县委赖书记等的陪同下,我们经过数十里颠簸,来到大山深处的茶园乡教富村 ,见到了《红嫁衣》女主角的原型池煜华。老人91岁高龄,仍然头脑清晰,能够行走。(兴 国的同志最近告诉我,老人还健在。)她说话地方口音重,通过兴国同志"翻译",我们了 解到老人传奇的一生。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