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5期


胡绳同志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

作者:胡绳


  四、关于走资本主义道路(3月28日)
  
  近代中国有两次机会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一次是1927年国共合作。按照国民党“一大”的纲领,反帝、反封建,实际上是要发展资本主义,不过有一点限制。苏联、鲍罗廷这些人,当时认为中国没有什么无产阶级,要共产党人帮助国民党搞国民革命;搞成功了,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共产党再起来革命,搞社会主义。他们实际上就是这样看的。这种看法与马克思对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基本相同。但是,国民党蒋介石中途叛变,革命失败了。
  另一次是1946—1947年旧政协的协定。我们党当时做了国民党实行这个协定的准备,所以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这不是假的。记得当时我亲耳听延安来的何思敬说,我们要用选票代替子弹。不过毛主席、党中央是两手准备,也准备国民党撕毁协定。协定既然签订了,准备国民党实行它是很自然的。如果国民党不撕毁协定,那就势必会成立联合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当然不会是共产党占主导地位,即使加上第三势力,也只有相当的地位,主要的还是国民党。当时苏联也希望中国走这条路。刘大年对我说,国外有档案证明,联合政府的主张是苏联提出来的,这也有可能。不过毛主席即使是接受苏联的主张,他的想法和苏联也可能不大一样,不管此事如何,毛主席到重庆谈判确是苏联主张的。中央开始决定不去,怕蹈张学良的覆辙,苏联坚持要毛去。后来毛去谈了,最后有了双十协定。既然谈成了,说我们不准备实现它,也不大可能。如果协定实现实了,政权当然还是以国民党为主,只能是搞资本主义,里面会有一点新民主主义成分,因为共产党参加进去了,但这种成分肯定很小。结果,国民党撕毁了协定,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上面说的两次机会,都没有搞成功。这两次都是国共合作时期。
  除了这两次,其他就都没有可能。清末新政也可说是改革,但当时决不会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土地制度也根本不可能去碰,也没有“立宪”,只说准备立宪,这样当然谈不上走资本主义。新政搞了一点办工业之类的改革,都是帝国主义所允许的,适合帝国主义的需要。孙中山同盟会是真正要发展资本主义的,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并不支持孙的南京政府,而是支持半封建的军阀,支持袁世凯,可见帝国主义不是要中国资本主义化。后来军阀混战时期,当然谈不上走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苏联、第三国际在中国找的不是搞社会主义的人,而是找进步人物,主要是反帝的。先找吴佩孚,同时组织中国共产党,但并不指望中共解决问题。最后找到了孙中山。孙中山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但仍坚持民主化、工业化目标,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苏联要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帮助它变成为一个群众性的党,召开“一大”,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原先的三民主义,其实际内容是要发展资本主义,但它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是不明确的。通过苏联、中共的帮助,才渐渐明确起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也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些都是孙中山主义中本来应有的东西。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有了生气,如果一直搞下去,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当时也不会出现八国联军那样的外来武装干涉,帝国主义国家个别地搞武力威胁可能有,但主要是从政治上破坏。这样搞下去,既反帝,又反封建土地制度,资本主义发展就有了条件。可是,国民党蒋介石连这样的资本主义也不想搞。农民运动一起来,他们就恐慌。那样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出现“左”的、无政府的偏向是必然的。而国民党代表的是最害怕农民起来的势力。它与地主阶级、封建势力有密切联系,民族资产阶级也想利用国民党,因此国民党一反共就成功了。蒋介石上台后,人们以为他能发展资本主义了,可是抗战前十年,并没真正搞资本主义。要求这十年资本主义有大发展,也不客观,但应有一点像样的发展,连这一点也没有。经济虽有一点增长,但资产阶级是受压的,对国民党越来越不满。为什么会这样?要很好地研究这个时期的国民党,官僚资本大概就是这时候开始露头的。到抗战时期,本来也可以利用抗战来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一些条件,这时中共这边毛主席已自觉提出中国应发展资本主义,蒋介石依靠的美国也有些人是支持中国搞资本主义的。可是就在这时候,蒋介石却公开提出不但要反对共产党,而且要反对民主主义。这样他当然不可能去搞资本主义化。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却敢于不听美国人的话。
  中间势力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但它一直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中间党派没有自己的军队,成不了气侯,自然也不可能引导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五、关于国民党(4月17日)
  
  国民党的历史很长。现在谈的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前的历史。按以往一般简单的说法,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这也不能说错。因为它比旧军阀总要新一些,现代一些。也可以说,相对地进步一些。但笼统讲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也不行。中国资产阶级很复杂。毛主席把它分为两部分是有道理的,就政治上说,情况还更复杂得多。资产阶级自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如何发展?这就是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对此,资产阶级中有各种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对土地问题,更是如此。国民党代表着资产阶级中不同层次的人,是个复杂的集团。1927年后,国民党内形成了主流派,有了主导的方向,但还有许多与主流派不同的人。其中有真正的左派,如宋庆龄,确实很了不起。不过她也还不是共产主义者,而是民主主义革命家。当然国民党内也有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共的,这是另一回事,可以不算在内。
  还有一些人,不但爱国,而且倾向民主主义,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因各种原因不能不依附主流派,如于右任、宋子文。宋子文的资产阶级倾向本是比较多的,他与宋庆龄的关系也较好,但他自己无法形成独立的力量,只能和主流派搞在一起。孙科是自成派系的人,手下有一些进步人士,30年代他办中山文化教馆和杂志,都有接近马克思主义的人。孙科这派人反映了资产阶级软弱的一面,其他还有冯玉祥等。就派系说,站在右边的是政学系,以张群为代表。张群原是陈英士的部下,后来在北洋军阀那边当官,和护法时期形成的政学系有些关系,1926年南下广州在蒋介石手下任总参议。除此之外,还有汪精卫的改组派。他们一度很活跃,办刊物,吸引青年,甚至讲阶级,但不讲阶级斗争,有时表现出一副左的姿态,但这一派是最无原则的。至于主流派就是蒋宋孔陈。1927年后,他们成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特别是孔、宋本身就成了大资本家,是官僚资本。他们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也不敢真正反帝,和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
  国民党统治共22年。台湾说国民党黄金时代是抗战前十年。我写过一篇讲国民党历史的文章,说它的黄金时代应是与中共的再次合作。台湾的说法也有他的道理,因为那十年国民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而全国范围的抗战还未开始。可是我们要指出,这十年,国民党虽然拿到了政权,却没有干什么好事。事实上,国民党在这十年中就埋下了它最后垮台的根子。
  国民党的失败,有两个大的原因:
  一个是在农村无所作为。首先是没有搞土地改革。不仅如此,它对农业也没有认真抓过。这和毛主席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还进行抗美援朝,这时毛主席就非常重视农业,注意治水,抓治淮、荆江分洪,这是抓生产力,不是只注意生产关系。我们的农田基本建设主要还是五、六十年代搞的。所以,尽管毛主席在农村问题上也犯了大错误,农民至今还怀念他。中国封建统治者有重视农业生产,注意治水的传统,毛也是吸取这个传统。蒋介石似乎不大抓农业,虽搞了一些计划,但都是空的,没有真正去做。
  另一个是没有真正发展资本主义。本来,蒋介石上台,资本家、中间派大多数是支持的,对他抱有很大希望,以为可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是蒋却没有做出什么事。
  这里牵扯到一个国家有没有实现统一问题。表面统一了,实际上没有统一。蒋上台后,就大打内战,后来又剿共。国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山西、两广各搞各的,四川、云南也是如此,新疆就更不用说。除了地方实力派外,各地区还有大大小小的土匪、恶霸、反动会道门等等势力独霸一方,国家统一无从谈起。为什么名义上统一而实际上不能统一呢?是因为蒋介石没有抓大题目。农村问题,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大题目。抓住这样的题目去做,才可以统一地方势力,蒋介石不去抓这类大题目,就无法统一。到了抗日时期,蒋抓住了抗日这个大题目,情况有了变化,除了沦陷区,大体是统一了。就是共产党在形式上也承认他的中央政权。
  还有民族独立、反帝问题。国民党是在“打倒列强”的旗子下取得政权的。(顺便说一下,上海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原先是有的,但30年代确实没有了,估计就是大革命中群众反帝运动起来时去掉的,对此可以做点小考证。)但上台后并没有真正反帝。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开始露出尾巴的是1928年济南惨案。此后,不平等条约、租界、关税等一切依旧。(现在有说国民党上台后实现了海关自主,但直到解放前海关总税务司还是洋人,可能洋人的权力缩小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使中间派、资产阶级渐渐感到失望。如果经济上有所作为,情况就会不同,但这方面也不行。
  在政治上,蒋介石又搞“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允许任何党派存在,连邓演达的第三党、国家主义派的党也不容。国家主义派毫无革命性,而且在青年中还有些群众,蒋介石也不去利用。结果就搞成了法西斯独裁。蒋介石做出一点姿态,想把中间派一些人拉过去,如翁文灏就是一个,但只是为了做幌子,并不是真正要搞民主、搞资本主义。
  国民党总的来说是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四大家族拥有大量资本,主要是金融资本,没有听说他们买过大量土地。所以,不能说它是地主阶级的党。但国民党是在不触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范围内搞资本主义,十年间经济虽有所增长,但资本主义并没有发展起来,没有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这时期内战连年,灾荒不断,盗匪横行,社会秩序极不安定,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资本家极为不满。有一篇材料说,当时长沙有一个资本家,他家的后门就在江边,一有人来要钱,他就上船逃到汉口租界去。这种状况下,资本主义还怎么发展呢!
  农村问题恐怕是最关键的问题。当时许多人也感到这个问题重要。阎锡山在山西搞自治,办村治研究院,桂系在广西搞“模范省”,都表示自己有一套治理农村的办法。晏阳初、梁漱溟也抓乡村建设,搞和平改良。他们都不能解决问题。蒋介石在农村问题、土地问题上毫无作为,这样实际上就把广大农村让给了共产党,其失败是必然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