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报业编辑部重构

作者:袁志坚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报业如何把握媒介融合的趋势,重构编辑部,在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实现整体战略转型,以适应信息需求多元化、传播形态多样化、媒介终端网络化的新传播格局,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特别是业界领导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报业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媒介融合的最核心涵义是媒介形态的多媒体融合。传统的报纸只是一种平面的印刷媒介,传统的广播、电视只是以时间为轴线进行传播和反馈的线性电子媒介。而互联网几乎是一种全媒体,一是整合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二是不受时空限制地整合了信息交互传播的功能,以web2.0的广泛应用为例,用户生成内容、微内容聚合、个性化订制等都是在信息交互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多媒体融合,意味着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根本改变,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与障碍消弭了,产生信息的总量大大增加,信息使用的效率大大提高,信息消费的需求大大扩张。报业内容生产的多媒体融合,应该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形态而实现的数字化变革。从目前报业的选择来看,产品策略和路径也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媒介产品的数字化,如网站(包括网络版)、多媒体数字报(包括手机报、电子纸报、电子显示屏信息)、数据库等。报业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是数字化的,在融合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后,可以分化为多种产品,向多种终端分发,以满足受众不断细分的需求。二是报网互动,这个网包括互联网和手机wap网,从采编层面来说,报网之间主要是内容生产上互为上下游、互相影响,如扩大新闻信息采集渠道、开展社区讨论、实行媒介间议程设置等,通过报网互动产生了新的信息产品,整合信息交互传播功能,扩大信息传播能量。
  我们可以以多媒体数字报为例来分析报业数字化的内容生产问题。宁波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8月1日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互动多媒体报《播·报》。根据2008年7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数字出版实验室发布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播·报》通过13个功能指标的综合测试,在有效测试对象全国335份多媒体数字报中排名居第二位,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播·报》的诞生,也曾被中国报协、《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机构评为“2006年度中国报业十件大事”之一。被列入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首批创新项目,被写进了2006年度的《中国新闻年鉴》。
  《播·报》沿用了传统报纸的版面形态,融合了互联网多媒体、超链接、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既在阅读习惯上尊重了传统读者对报纸的认同,又满足了受众互动参与和接收多媒体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形态的报纸,可浏览、可播放、可检索、可链接、可评论、可下载,引入了新的读报情景。笔者作为互动多媒体报《播·报》的概念提出者,在“设计”这样一种传播方式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在传统纸介质的报纸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形态之间,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关系?报纸作为旧媒介不会灭亡、不会被取代,但新媒介对于旧媒介而言,应该是一种补充、拓展、优化。在理论上讲。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说“一切新媒介以旧媒介为内容”;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中提出,“增殖”是媒介形态嬗变的原则之一,即新出现的媒介形式会增加以前的媒介形式的各种特点;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他认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播·报》把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与报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融合。从传播终端的选择来说,《播·报》不仅可以在线阅读,并且可向3G手机、电子纸或者其他阅读器平移,这对于报纸从传统介质的出版发行向数字出版、电子发行的转型具有开创性意义。
  那么,《播·报》作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的一种新的内容产品,其新闻生产方式是怎么样的?《播·报》的内容信息除了摘编自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外,还来自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中国宁波网。中国宁波网主要提供的是即时报道、视音频报道。但这还只是局限于报业网站的编辑模式。整个报业集团还没有形成一个融合为一体的编辑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比如《播·报》来自报纸的新闻就是过时的,也不能满足多媒体发布的需要。从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来说,在未来,报业编辑部的重构应该是报纸和其他传统媒体、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体的编辑部都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个融合型的编辑部不仅生产全时空、多媒体的报道信息,也生产各种专业信息和深度报道,并在与受众交互中又产生新的可供整合、加工后发布的信息,所有这些信息汇聚在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上,再经过选择性编辑分发到不同的媒体终端去。这种报业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已经成为趋势,比如美国甘尼特报业集团名为“信息中心”的改革、坦帕媒介综合集团的“新闻中心”的改革,就是最早进行的典型性探索,并已初步形成模式。
  
  二、报业编辑部的重构
  
  报业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了编辑部的重构。怎样创建这样的融合型编辑部呢?我们先来打一个比方。这个比方就是传媒业大楼里面办公室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报业机构的办公室大多是小单间,不同的部门、不同工作性质的从业者分布在一个个小单间里。后来就改成了一个打通的采编平台,组成一个集中、开放的办公区。这是一次转折,就是从过去强调编辑记者的个人才能、以个体劳动方式为主的新闻生产方式,向强调沟通与协同、强调编辑部的集体智慧的新闻生产方式转变,从机关化的封闭运作向企业化的大生产转变。现在,在媒介融合时代,又要面临一次转折,很多报业机构的工作空间已经变成了环形办公室,环形办公室更加便利于多媒体新闻信息生产的沟通与协同,是真正的融合型生产方式。比如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办公室搬迁到市中心后便改成了大平台,平台设计成一个hub(中心、圆毂)的样子,每一个部门围绕着一个同心圆而布置。同心圆中间的区域就是高级编辑们的决策区。网站的编辑与报纸的编辑在一起工作。《每日电讯报》在这样的办公室结构里,实行“一个内容三个介质”(报纸、网站、短信)的联合工作模式,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运转发稿,生产以天为单位的报纸、以小时为单位的电子纸、以分钟为单位的网站信息与短信。再比如《纽约时报》2007年4月搬到位于第八大道的新大楼以后,同样是网络部门的编辑和印刷版的编辑并肩作战,国内、国外新闻部也并人同一个编辑室。编辑室中的每张办公桌都配置全千兆以太网连接以及IP电话、集成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功能,接有十个频道的IPTV。空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