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关于出版社科学发展的思考

作者:张增顺

个时期特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出版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急功近利,追求单一经济指标,没有很好地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给出版社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突出地表现在片面追求码洋忽视产品质量,大而不强,快而不好。具体说:
  
  1、片面追求码洋
  近一个时期,一些出版社奉行“码洋至上”的出版哲学。社内各种各样的报表,一串串令人眩晕的数字,社外各种新闻活动,大多都以码洋数字为基础,以码洋论英雄,以码洋快速增长炫耀出版社的发展,以至于业内也以码洋评价出版社的大小、业绩,如此等等。当然,在出版社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时代,码洋的评价标准一度为出版社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如果再片面追求码洋显然不科学,更何况片面追求码洋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有的出版社销售码洋大,但退货和库存码洋也大,几乎对等。为追求码洋,无奈提高定价,给消费者带来负担;为了把书销出去,无奈降低折扣。这种高定价、低折扣导致出版社之间、出版社与销售商之间折扣战越打越激烈,随之欠款越来越多,回款越来越难。恶性竞争形成慢性自杀。
  
  2、无限度扩张规模
  有些出版社一味追求大,无限度扩张规模,信奉“数量第一”,具体表现多以码洋、人员、机构等数量的无序叠加和外延式膨胀为主要特征,而不是出版物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内涵式健康发展。除码洋的片面追求导致出版社大而不强之外,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机构和人员的膨胀,出现部门林立、人浮于事,增加了机构之间的内耗和人员之间的无规则竞争。严重者又产生部门之间各自为战,争抢资源,有些资源自己不使用,也决不让别人使用,造成有限出版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源无法整合,不能形成合力,犹如散射的礼花弹。毕竟没有炮弹的威力。还有,缺乏论证,盲目上马新项目并投入生产,效益不明显,不仅没能为出版社发展增加效益,反而成为负担。这是典型的大而不强。
  
  3、一味追求速度
  适宜的速度是出版社发展的标志,但违背出版规律,搞“大跃进”式地追求速度,对出版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极其有害。但在现实中,年度增长率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考核指标,有些出版社为了追求快速度,盲目增加新书品种。新书品种的过度增加给现有的编辑带来了工作量的翻番,编辑为了完成工作量,无奈只能有意无意地降低出版物的编辑含量,编辑含量的降低又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出版质量。这是典型的快而不好。
  大而不强,快而不好,不强不好,是出版社难以科学发展的标志,也是很多出版社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何做强做好,是出版社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所谓强是指出版社综合实力,尤其是竞争力强,好是指出版社的产品质量好、效益好。强表现在出版过程中,是好的决定因素;好体现在出版成果,是对强的检验。出版社要实现科学出版,就必须在“强”字上做文章,在“好”字上下功夫。
  根据有些出版社的经验和体会,一切工作强字当头,从而提升出版社核心竞争力,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巩固发展已有的核心业务,保持核心业务的传统优势;二是开拓发展新的核心业务,确立新的核心业务的优势;三是提升获取外部出版资源的能力;四是加强市场化组织建设,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五是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增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
  在“好”字上下功夫,首先需要有个好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在出版社的评价体系中,一定要贯穿一个“好”字。对出版社的评价既有对出版社内部的绩效评价,也有对出版社整体的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要贯彻“好”的标准,切实注重“质量好,效益好”,把“好”字作为指挥棒,把出版社的各项工作引导到“好”字上来。
  
  四、统筹兼顾,处理好十五个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做到这些,需要在出版社的全面工作中统筹兼顾,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具体需要处理好十五个关系:
  
  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从长期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从短期看,两者又是相互矛盾的。要保证出版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于近期,着眼于长远,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切不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2、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这里主要强调,出版社在发展目标上,在资源的分配上,在绩效的考核上等方面,都要站高一些,看远一些,切不可被眼前的利益挡住视线,影响长远的发展。
  
  3、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在出版社的发展中,整体和局部之间的矛盾无处不在,如配置出版资源,既要考虑出版社的总体发展与平衡,也要充分考虑每个业务单元部门的不同情况。但业务单元部门要有全局的眼光,服从大局的发展需要。类此,在体制机制改革、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个人要服从组织,局部要服从整体。
  
  4、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数量和质量关系是出版社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要发展没有一定的数量不可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足以形成力量;但是没有质量的数量就是废品甚至是毒品一堆,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数量要服从质量,更不可牺牲质量换取数量。
  
  5、决策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科学决策是出版社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决策前充分的民主与集思广益,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决策就有可能变为失策;但只讲民主,议而不决,则会失去发展机遇,因此,充分的民主要与适时的集中结合起来。
  
  6、管理刚与柔的关系
  管理需要刚性,没有刚性就没有原则性,就会存在有章不依、无规可循,工作就会陷入混乱。但管理同样需要柔性,没有柔性工作就会僵化、不利于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管理尤其是高级管理层一定要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7、强和大的关系
  就总体而言,我国出版社与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相比较相对较小,参与国际竞争处于劣势,做大是客观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做强,也是前提,我们强调“强”字当头的道理也在于此。
  
  8、好和快的关系
  促进出版社的发展,要防止片面追求“快”而漠视“好”,因为没有好的快是不能持久的;当然也要防止为追求“好”,而忽视“快”,失去发展机遇。
  
  9、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
  硬实力是出版社发展的基础,软实力是出版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出版社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硬实力的体现比较容易。但软实力的积累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出版社来讲,软实力和硬实力应该相互促进。
  
  10、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出版社发展战略很重要,它是出版社发展宏观目标体系和框架性规划,没有它,出版社发展就会失去方向。但战略的制定切忌纸上谈兵,战略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施性,是否适合出版社的实际。要实现这个价值,就需要战术作为实施措施,使战略这颗种子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战术是决定战略价值的根本。
  
  11、务实和务虚的关系
  务虚,就是讲学习、理思路、寻方法;务实,就是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务实是基础,务虚是方向,实现出版社的科学发展既要务虚,更要务实,不可用一两本战略书籍、用一两个管理理论、用一两个案例,贸然决策,更不能脱离出版业的实际和中国的出版环境。同时,既要举实若虚,又要虚功实做。
  
  12、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传统出版维系着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但新兴的数字出版也不能忽视。数字出版要与传统出版结合起来,力争通过多媒体出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当前,片面追求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都是不可取的。
  
  13、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
  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本来是一个编辑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但在现实中,这种联系因为部门的分置而被割裂了,应充分重视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
  
  14、编印发之间的关系
  编辑、印务、发行是出版社业务流程中相互联系的三个关键环节,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的,任何环节的衔接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个业务流程的顺利进行。在现实中,由于三个环节分属于三个不同的部门,经常会出现“堰塞湖”现象,如何做到无缝衔接,是科学处理编印发之间关系的关键。
  
  15、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
  当前,由于市场环境的种种诱惑,出版社有所为容易做到,难在有所不为。只有舍弃一些,轻装上阵,特色突出,才能更好地“有所为”。从国外出版社的发展经历中也可以看到,什么都想得到,只是一种空想。比如,在发展副业这个问题上,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笔者思考了出版社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旨在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在出版社的发展中。如何破除一切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实在在地推进出版社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