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议教育行业期刊的内容整合与形式创新

作者:叶 萍

库,按研究方向、专业、擅长题材、能产程度、约稿难易等指标对所有《江苏教育》的作者进行分类、汇总。编辑需要时便可按图索骥,找到合适的作者人选。对于专题制作来说。作者调用也较方便。
  
  2 要具备全程整合和整体整合意识
  制作高质量的专题,着力点不能只放在信息组织层面,而要将整合的意识渗透到信息的生产、采集、呈现环节,也就是要做到“全程整合”。现在期刊编辑都要成为“多面手”,不单编稿,还要根据编辑需要采访、写稿,刊物上的自采稿件比重越来越大,这就是策划意识进入生产环节的表现。采集环节的渗透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的《独家策划》栏目,2007年制作的几个专题,“锡山课改启示录”、“名校经营学”、“校长之难”等,编辑都是直接介入,召开研讨会。约请专家访谈等,这些材料直接构成了专题的内容。《四川教育》每个专题都有编者的评述,这些评述超越了传统“编者按”的功能和范围,成为专题内容构成的一部分,编辑直接呈现意见和立场,这是在信息呈现环节整合意识的体现。
  “全程整合”还有一层意思是指跟随事件发展过程来组织不同的专题。如《湖南教育》2007年第6期刊登了通讯《时代呼唤感恩教育——聚焦“陶星现象”》,引起巨大反响后,又于第7期《热点关注》栏目进行了此文的笔谈,从“感恩是一种品质”,“反思感恩教育”,“学会感恩”三个角度来整理读者来信来稿,扩大了典型的影响力。在这个方面,报纸因其反应迅速,有不少精彩的实例,可供期刊借鉴。(可参看《湖北日报》2004年“基层民政助理周国知”、新华社2005年“码头工人许振超”的相关系列报道)
  整合意识不只局限于一本期刊的某几个栏目上,要对整本刊物进行策划和思考,这就是“整体整合”。《四川教育》是一本具有整体策划意识的行业杂志。月刊分为教育和教学两个部分。拿2007年第6期为例,教育部分有“校长聚焦”(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品质)、“热点话题”(均衡发展——区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教师关注”三个专题,教学部分有《新生代教师》(美术教师马铭罕)、《名师课堂》(孙双金)、《教学专题》三个专题栏目,不仅每个栏目都有各自主题,注重了专题内部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也考虑了专题与专题之间的互补性,如教育方面,有区域、校长、教师,教学方面,有年轻教师、名教师,反映了教学普遍问题,基本涵括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具有“整体整合”意识的刊物,能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年与年之间、期与期之间都具有相对的整体感和连贯性,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二、教育行业期刊的形式创新
  
  形式,这里特指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创新,是相对于以前的因循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传媒主要考虑的是“传播什么样的信息”。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大,受众群体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精神需求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已从对信息的被动接受状态转变为对信息进行主动认知、选择、参与。加拿大传媒学家埃里克·麦克鲁汉说过,“受众在接受传播时。可以为之付出必要的经济上、精力上、时间上的代价,但是绝不会乐意付出人格上的代价”。传媒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淡化教化功能,增强传播、引导功能。工作重心要从完成行政任务转移到重视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着重考虑“怎么样传播信息”。形式创新就是这一转变趋势在刊物上的直接体现。
  形式创新包括视觉形式和认知形式的创新。前者指信息呈现物质意义上的创新,如排版、安插图片、开本、装帧等视觉效果上的出新;后者指文本信息意义传递方式、阅读感知习惯方面的突破。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后者的实践。
  
  1 体例多样。兼取所长
  一方面,各类以前较为少见的表达形式越来越多地活跃在行业期刊的版面上,如体验、链接、评论、解读、调查、趣闻等,这说明行业期刊所涉足的信息范围更为广泛,期刊开始主动为各种内容选择最适宜于表达的形式,照顾到受众方方面面的需求。比如《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7年结合“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刊登了系列文章。以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从心理疏导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策略。《陕西教育》利用页脚刊登“一句话新闻”,《北京教育》、《上海教育》创设“刊中刊”等。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期刊中解读、评论的分量逐渐增加。这样一来,刊物的引导力量加强了,又能发挥行业期刊专业信息、专业素养的优势,顺应了从“新闻纸”转变成“观念纸”,由资讯提供者成为思想供应商的传媒发展趋势。解释和评述能更好地突出和强化新闻价值。尤其是所提供的鲜明而独到的观点,更能影响受众,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
  另一方面,现在的表达形式“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就是说,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和丰富,随着受众对新闻作品要求的日益提高,体裁形式正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呈现出杂糅和融合的特征。传统的三大形式吸收了其他体例的特点,比如运用散文写通讯,运用杂文写评论等,还派生出了许多亚种,例如消息派生出了简讯、现场短新闻、新闻速写、标题新闻等,通讯派生出了特写、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体验式报道等等多种体裁形式,还有调查报告、现场见闻、服务式报道、滚动式报道、图表式报道、目击式报道、多面式报道等等几十种。这些变化了的体裁为报道形式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各家行业期刊上都有所体现。
  
  2 板块报道,主题综合
  这是内容整合特点在表现形式上的反映,优势是使信息呈现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
  
  3 互动生成。鲜活贴近
  求同、参与心理的凸现是现代受众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要强调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行业期刊增加互动性内容就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传统的期刊制作格局是这样的:作者自写他的稿,编辑自编他的文,读者自读他的刊,三个环节相互之间是隔绝的、不相干的。这自然造成了刊物内容脱离现实状况,脱离读者需求。教育行业期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教育一线工作,长此隔绝,指导的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
  互动,意在打破这三个环节之间的隔绝。在打破作者与编辑之间的隔绝方面,比如许多教育行业期刊开设某些栏目,就今后几个月关注的主题,邀请感兴趣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工作者参与讨论;比如许多编辑直接进入内容生产,开教育问题研讨会、组织教育交流活动、作为意见领袖发表教学专业意见,等等。在打破编辑与读者之间的隔绝方面,比如召开读者座谈会,开展读者调查,开辟《编读往来》栏目,邀请读者评刊并刊登评刊意见,等等。
  互动生成为行业期刊的内容整合解决了大量的信息来源问题,并贡献了诸如讨论实录、专题研讨、问题调查等新表现形式。很难想象缺少互动与生成的期刊会在内容整合上有上好的质量。不仅如此,互动生成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尤其是情感距离、利益距离,使信息更为鲜活,更贴近受众的普遍需求。
  
  4 突破常规。新意夺人
  行业期刊的形式创新还具体反映在一些传统体裁的制作创新上。
  比如行业期刊最为常见的会议报道,以前往往是长篇大论,让人望而生厌。现在则强调将会议重要信息进行归并与拆分,方便读者理解、掌握,并常配合深度分析、解读。《江苏教育》2007年第2期《向“教育强省”迈进》一文,把当年江苏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归结为8大部分,眉目清晰,然后在后续几期中配发了相关解读。
  比如评论,也由专章式向对话式、沙龙式、摘录式、访谈式转变。
  比如典型报道,属于教育行业期刊中的常规内容。以往的典型报道,尤其是区域或事件典型,往往选取一些经验、成果、方法等骨干材料、概括性材料,采用宏大叙事的方法,非常抽象、概括,不易贴近。而现在则努力开发一些细节材料和背景材料,采用日常生活化叙事的方法,追求典型的故事性、人性。故事可以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把他人与自己联系起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做典型,是一种人文沟通的通道。比如《江苏教育》2007年第4期《队伍是这样炼成的》一文,报道了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教师队伍成长的典型。其中谈到了学校校长许新海对教师的引领和指导,用了两个材料:(1)许校长办公室的灯光,被老师们称为“伏尔加河上的灯塔”;(2)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教跨栏,许校长路过,放下包就和学生一起跨起来。后来学生得了市里跨栏比赛第一名,人家问怎么教的,体育老师说,许校长教的呗!由此可见,细节和故事,就让典型活起来了。
  内容整合与形式创新,是行业期刊的发展趋势。重视和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将直接影响期刊的内容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