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编辑的眼光

作者:林君雄




  四曰“活”。这既包涵内容上的思想活跃,也包括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在这里,我想着重说的是形式上的活。“文化大革命”前的青年修养读物,大多找政工干部写作,在写法上比较生硬,有种居高临下教训人的口气;在版面上没有什么装饰,比较呆板。“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这方面作了改革。例如,出版了和青年谈婚姻恋爱和理想的通信集,请的大多是文学家,从刘心武、苏叔阳,到王安忆、张抗抗,从王蒙、蒋子龙,到王愿坚、梁秉堃,他们采用文学手法,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入理,叫人心服口服。《扬起理想的风帆》的篇首是一首诗:在一个美好的早晨/我们/告别了慈爱的母亲/驾驶着生命的航船/离开寂静的港湾/驶向辽阔的世界/那里/有绚丽的彩霞/有无边的海域/但是/朋友/在你的航道上/也有浊浪排空/也有礁石嶙峋/做个真正的勇士/扬起你的理想的风帆/向着胜利的彼岸/——挺进。这首诗一下子把读者的阅读情绪调动起来。在这本书的空白处,用名人的名言和轶闻趣事作补白,既美化版面,也有益于读者心灵,曾受到《人民日报》的称许。由于读物的形式作了改进,也使得读物进一步受到读者的欢迎,发行量大增,甚至超过百万。《扬起理想的风帆》一书还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作家书简连续广播,并被评为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
  说了以上四个特点后,不能不说第五个特点,曰“正”。这个“正”,是以上四点的前提。所谓“正”,就是不搞歪的斜的,也不打擦边球,严格遵守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章。如果不正,不但出不了成绩,还要摔跟头,以致身败名裂,后悔莫及。
  
  (三)
  
  编辑的眼光不是天生的,而是后生的,是人们经过不断努力而取得的。首先,重新审视自己的眼光。究竟高不高?新不新?特不特?活不活?正不正?明确现状,才好有的放矢。人贵有自知之明。除了少数人缺乏自信,不少人往往自视甚高,至少也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常常自矜“过五关,斩六将”,却避而不谈“走麦城”,或者找借口说是没碰到机遇,或者是别人下手太快。其实,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和机遇失之交臂,只能怪自己迟钝。讳疾忌医,实在妨碍人的进步。严以责己,无情地抓住自己的失误,哪怕是微小的失误,深究其原因,才能发现自己的毛病,及早改掉。
  其次,加强学习。编辑的眼光涵括编辑的思想水平、学识水平、辨别取舍能力等,在这些方面水平、能力不高就难免眼光不尖。要提高这些水平和能力,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下苦功夫学习。在工作中学,多用心思,琢磨怎样把工作搞好。一件工作告一段落,就自觉地进行总结,寻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自己逐渐变得聪明。同时订好业余进修的计划,踏踏实实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会很快陈旧,需要及时更新、补充知识,开阔新视野。因此,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继续学习,硕士生、博士生也要继续努力,才能不落后。这是生活对我们的教训。学历是重要的,但它只代表着过去;工作和学习能力更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今天和未来。高学历者不可自高自大,要谦虚谨慎,做得更好。
  关于学习,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要多向能者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编辑都生活在编辑部这个集体里。编辑在这个集体里都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学习。要琢磨人家为什么能抓住好书稿,是怎么判断的,有什么窍门,琢磨不清的不妨向人讨教。至于出版界的同行中就更是不乏很有眼光的人,只要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如果肯虚心请教,同行们是不吝赐教的,因为他会觉得你敬重他,又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没有必要秘而不宣。再说作者,那都是些学有专长的人士,善于和作者交朋友,做到推心置腹,就能学到好些东西。
  最后,出版社要把提高编辑的眼光列为培训编辑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方面可讲的东西很多,诸如,请社内外的行家里手来讲课,请某一本获奖书或畅销书的责任编辑来讲体会,针对实际问题组织讨论,还可以组织编辑走出去,到先进单位取经,甚至出国考察,等等,只要肯在这方面动脑筋,办法有的是。如今,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明智的出版社领导者,自然懂得把精力用在编辑人才的培养上。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