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长征题材图书选题策划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作者:董保存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我们就认识了这两个字:“长征”,或者说知道了七个字“二万五千里长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一代人读到了数量可观的有关长征的文学作品,知道了红军怎样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应该说,我们是读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的。
  现在,我供职于出版了大量长征题材图书的解放军(文艺、昆仑)出版社。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除了下大力气策划重点选题外,对曾经出版过的长征题材的图书进行了梳理,组织了修订再版,使长征题材的图书形成规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长征题材图书选题策划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这类图书选题策划的走势和未来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历史: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高潮
  
  谈到长征题材图书的选题策划,就不能不对长征题材图书出版的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因为它毕竟是对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国出版界曾经在这类图书选题策划上进行过大量的探索。在我看来,长征题材图书的出版大致形成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的情况比较特殊。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毛泽东、杨尚昆等人向所有参加了长征的将士发起征文活动,号召大家用手中的笔记述艰苦卓绝的长征。军委还向各部队拍发电报:“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九月五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从而出现了第一批关于长征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等人负责编辑加工,选定110篇,三十多万字,于1937年2月编成了《二万五千里》,装订成上下两册。1942年,八路军总政治部正式印行了这本最后定名为《红军长征记》的书。应该说,这次出版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为了向国内外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而精心组织的一次写作、出版活动。
  在此期间,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一些西方作家、记者到达陕北根据地。他们先后写出一些客观报道红军的通讯,发表在英美报刊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37年10月,斯诺将他写的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出版后一个月内在英国就发行了五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成为当年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正是该书将红军长征推向了全世界。
  以范长江等为代表的中国记者、作家,也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他们的作品与亲历了长征的红军官兵的回忆性文字,构成了长征题材纪实性作品出版的第一次高潮。由于是战争环境下的出版活动,这些作品有当时的局限,但在今天仍以其质朴生动的文字,感染着读者。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长征题材图书的出版又形成了两个较大的浪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后,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总政治部向全国全军征文成书的《星火燎原》,其中有很大的篇幅是记述长征的。这次征文活动实际上也是军队的政治机关发起的。这套书的出版,不仅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政治效益,其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逾百万册的发行量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达到的数字。
  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单位也相继组织了一批反映长征的回忆录和纪实性作品。《红旗飘飘》、《回顾长征》等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伟大的长征。20世纪50年代的图书选题策划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在这段时间里,各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已经开始着手组织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以王愿坚为代表的一批参加征文活动的作家开始用小说的形式书写长征。他们的作品曾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作出版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长征题材图书的出版,迎来了第三次高潮。(这里需要提及的是,长征胜利40周年前后,经历长征的人大多数还健在,本应该是出作品、出大作品的年代却因为极不正常的政治气氛而没有出现。)一大批亲历过长征,原来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的老同志相继退居二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写长征回忆录。出版社也向这些老同志约稿,组织了以杨成武的《忆长征》为代表的一批回忆录。这批回忆录,是人们研究长征、认识长征的重要依据。为数不少的中青年作家也开始重新研究、认识长征,创作出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品。魏巍等人创作的《地球上的红飘带》等陆续问世。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出版高潮又有一个美国人加入—— 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前《纽约时报》副总编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他撰写的长达30万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被认为是“运用叙述个人轶事和见闻的写作形式,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将领作了别开生面的描绘与评述,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史诗般的长征历程”。作者认为在20世纪没有“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作为“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奇迹”,“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讴歌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现状:纪实作品的繁荣与艺术虚构的缺失
  
  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书。在数百种图书选题中,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了60种为重点选题。此类选题呈现出与前几次高潮不同的特点:
  第一,策划了一批反映长征研究新成果、新发现的选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专家和作家对长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还重走长征路寻找感受,从而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新作品。原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的《长征行》就是典型的例证。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谁最早口述长征: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史珍本解读》、《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红色远征》等也属于这类图书。这些图书有的是经过好几年的策划和调整后才得以成书的。
  第二,注意策划史料抢救性质和口述历史类的选题。长征已经过去70年,有关史料不断被发现,还健在的老红军虽已是凤毛麟角,但还能口述历史。因而组织抢救史料和挖掘口述历史已成为紧迫的任务。许多出版社都注重这方面的选题。经过多年收集、整理成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六卷500万字,如实收录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有关长征的主要史料,以及国民党军队“追剿”红军的战略部署、作战计划、作战命令、军事报告和蒋介石的手稿、讲话等军事文电等,是研究党史、军史的权威资料。而《我的长征—— 寻访健在老红军》则记载了70位健在的老红军独特的长征经历,展示长征对人的命运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三,多家出版社修订再版、重新印制了一批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性的长征图书。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有的长征题材图书已经成为经典,如何整理这些“遗产”是编辑需要下功夫的事情。应该说,有几家出版社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推出了《红军长征记》、《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军英雄传》、《西行漫记》、《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等。《红军长征记》是把当年在延安出版过的版本原汁原味地重新出版,因而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赏。修订后的《解谜李德与长征》史实更加准确,文字更加可读。鲁道夫·爱尔弗雷德·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被称为“最早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他的《神灵之手》被译成《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的自述》,也由昆仑出版社出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