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萧也牧与《红旗飘飘》
作者:李 磊
2. 《红旗飘飘》发展期:默默耕耘的萧也牧
编辑工作是缔构社会文化大厦的创造性工作,可是在50年代,“社会对于编辑出版工作不大重视。想搞创作的,大都不安于干这一行。萧也牧已经是有点社会影响的作家了,又是在他的作品受到批判后来当编辑的,舆论压力不小。可是他从来不计较这些,积极、愉快、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工作”[8]。
《红旗飘飘》重视专辑和栏目策划,在停刊前出版的16集中几乎每集都有专辑、特辑或栏目,比如第1集的“老共青团员回忆录”、第3集的“解放军(建军)三十年征文特辑”、第4集的“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特辑”、第5集的“革命先烈故事特辑”、第8集和第9集的“烈士诗文抄”、第10 集的“老工人回忆录”、第11集的“福建老根据地革命斗争故事特辑”以及第13集的“安源矿史片断”和“天津战役片断”。这些栏目和特辑集中地展现了不同历史主题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很好地实践了怀念与敬仰革命先烈,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引导青年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刊宗旨。
《红旗飘飘》也十分重视广告宣传。从第2集开始,《红旗飘飘》的内文出现了广告,在第187页刊登了“本丛刊第一集目录”图书广告,为那些因刊登在丛刊上受到广大青年欢迎而结集出版的单行本图书作宣传。其中,刊登在第9集上的图书广告就有《抗日的烽火》(廖荣标、张藩等著)、《烈士亲属的回忆》(陈琮英、李兴华著)、《邹韬奋》(穆欣编著)、《红军儿女》(徐行者、刘五著)。此外,《红旗飘飘》在版式上也从最初单纯的白纸黑字变得图文并茂,增加了插图,第9、11、12集的封面还采用了油画《胜利渡长江》、《红军过雪山》、《秋收起义》等。栏目策划、广告宣传和版式变化是编辑理念的最直接体现,隐藏其后的是编辑工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其中自然也有萧也牧的辛勤付出。
3.《红旗飘飘》功劳簿上:不该被忘却的萧也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一批红色经典读物,最为著名的便是“三红一创一李”,即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姚雪垠的《李自成》。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渗透着萧也牧的心血,或由他编辑,或参与策划、组稿等。其中,《红岩》的雏形《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最初就是发表在《红旗飘飘》第6集上的,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萧也牧听说罗广斌等人打算把《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扩展成一部长篇作品,立即草拟了一封约稿信,经批准,发往重庆。信中说:
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同志:
尊作《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在《红旗飘飘》发表后,很受广大读者欢迎。听说你们已把它扩展写成长篇,这是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如果已经写好了,请即寄来一读。但不知道你们写的是根据真人真事加以集中概括写成的小说,还是完全是真人真事的回忆录?若是小说,请寄我社第二编辑室;若是回忆录,可寄五编室。我们当以跃进的精神迅速处理。
紧紧地握手。
1958年7月22日
后来当罗广斌等人来京修改《红岩》时,虽然从编辑业务分工上,萧也牧与此事并无关联,但他还是主动地发表了自己对稿件的意见,关心修改的进程,关心作品的命运。[7] 梁斌的《红旗谱》虽然并未发表在《红旗飘飘》上,但和萧也牧的辛勤耕耘也是分不开的。1954年春,萧也牧和张羽去文学讲习所拜访梁斌,听说他有一部多卷长篇小说,已写了几十万字,尚无出版社与他联系。看完初稿后,萧也牧和张羽一致认为,基础很好,有希望“打响”。1956年夏,萧也牧专程到保定去看已经修改出的部分稿子。为加工《红旗谱》,他联系一个家住定县的同志并通过她调查了当地农村使用的地方语言,对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和补充。经过萧也牧的设计、加工,《红旗谱》在1957年终于得以出版,成为中青社推出的第一部引起广泛注意的长篇小说,给编辑工作提供了许多重要经验。[8]因此,涂光群在《建国后第一篇受批评的小说》一文中说:“五六十年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的出版,作为深谙创作的编辑,萧也牧其功不可没”。[10]此外,《红旗飘飘》第2集上刊登的葛振林讲述的《狼牙山跳崖记》一经发表就被《中国青年》等刊物转载,多次修改完善后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了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可以说,中青社的辉煌里有《红旗飘飘》一份功劳,也有萧也牧、张羽、黄伊等默默奉献的编辑工作者的一份功劳。
注释:
[1]康濯.斗争生活的篇章//张羽,黄伊.萧也牧作品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
[2]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文艺报,4(8).
[3]红旗飘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4]秦兆阳. 忆萧也牧.随笔,1987(4).
[5]陈香.生于五十年代:《雷锋日记》、红色叙事和连环画.中华读书报,2005-05-25.
[6]赵亚山.《红旗飘飘》在我家.人民日报, 2001-06-26.
[7]张羽.萧也牧之死.新文学史料,1993(4).
[8]江晓天.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怀念萧也牧同志.散文,1980(10).
[9]陈允豪.怀念萧也牧.文汇增刊,1980(6).
[10] 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