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学科发展视角下的图书选题策划

作者:赖德胜




  在某种意义上,图书出版的关键在于选题的策划与实施,绝大多数图书的面世,都是出版人精心策划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从已出版的图书中发现出版人和出版机构的理念,对此已有很多文章进行过梳理。本文想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讨论图书选题策划,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优秀图书,二是如何策划出版优秀图书。
  
  一、什么是优秀图书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作为出版人又必须很好地思考这一问题。现在绝大多数人用“双效”来衡量,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能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对社会效益,很多人又以获奖的数量和级别来衡量,一个出版社图书获奖的数量越多,获奖的级别越高,说明它的社会效益越好,对某一本书来说,也是如此。经济效益则以发行数量、码洋和利润等指标来衡量,若某出版社或某本书的发行量、发行码洋和利润高,则说明它的经济效益好。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北大学者曹文轩写的,他说:“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书在书架上待不住,这是一件非常成问题的事情。总得有些书,必须得有些书能够在书架上待住,这个出版社才有它的未来。”我觉得他为我们思考什么是优秀图书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那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图书的价值。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买书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但除极少数藏书家和拥有豪宅的人外,绝大部分购书人的书架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搬家的时候,哪些书必须从书架上撤下来,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问题。如果几经权衡,某本书还能留在主人的书架上,就说明它质量高,有价值,至少对该书的主人是这样。如果一本书经过很长时间,还舒舒服服地躺在很多人的家庭书架上,那么说这本书是优秀出版物甚至称它为经典,我看是可以的。因为它的价值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明显贬值。
  此外,衡量某一图书是否优秀还有第三个视角,这也是本文想重点表述的内容,那就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判断图书的价值。一个有地位的出版社一定是与它所致力的学科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一个出版社如果出版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那么这个出版社就可以成为后人从事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写作的一个话题,就会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从学科发展角度评价出版物的标准涉及对出版社使命的理解。出版社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是整合与传播知识,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福祉。出版社主要不是知识的创造者,而是根据一定的理念和规则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知识整合好并传播出去,因此,世界上很多出版社都对自己的知识整合和传播倾向有明确的表述。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五家科技出版公司之一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使命是“为全世界学术、科技、职业和学生社团开发顶极的基于知识的产品和服务”,剑桥大学出版社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知识、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发展”为己任,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则致力为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于终身专业学习的教育提供服务。
  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知识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比如,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海湾战争是何时爆发的?这类知识通常被称为信息;第二类“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生产在专门的研究机构如实验室和大学完成;第三类“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其典型是企业发展并保存于内部的诀窍或专有技术;第四类“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这在高度分工的社会经济中尤为重要。各种知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断沉淀,形成某些具有共同范式的知识,如共同的概念、方法、逻辑等,而且能相对稳定,那么这种知识就形成了学科。因此,学科是在知识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与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知识分化产生的,有的则是通过知识整合生成的,特别是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学科也可以进行分类,但分类的标准很多,比如,有国标分类,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分类,有图书馆的分类,有大学教育的分类等,但不管怎么分,有些学科分类是非常基础的,比如说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等。因此,出版社的图书是否优秀,就可以具体到它是否对某些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如何衡量某一出版社对学科发展贡献的大小呢?办法之一是看相关学科专家的评价,如果很多专家都认为某一出版社所出的图书质量好、影响大,都以在此出版社出书为荣,或都认为此出版社对其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则可以认为该出版社对这些专家所专学科的发展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培元同志在一组名为《在朝内166号和前辈的魂灵相遇》的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文学界名家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高度评价。比如,李国文先生就把它叫做“中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书,等于“认证了我从事文学事业的资格”,“像是给了我一张毕业文凭”。王蒙先生也曾写道:“有一个讲文学讲质量讲信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幸运。”周梅森先生深情地追忆了22年前第一次走进朝内大街166号大门的情景,说这是“去朝拜我心中的文学殿堂”,此后这里便成了“我的文学之家”。这么多的文学名家这么高度地评价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们可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衡量出版社对学科发展贡献的第二个办法是看重要学术刊物所发表的论文对该出版社图书的引用情况,引用越多,说明其图书的影响越大,它对该学科发展的贡献就越大。有关图书引用情况的数据来源很多,在此,通过南京大学开发的CSSCI系统,来查询我比较熟悉的经济学科的情况。代表我国经济学最高学术水平的刊物是《经济研究》,我们查询了该刊2000—2004年所发表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并依据被引次数对出版社进行了排序(见右表),发现在《经济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出版社是上海三联书店,被引了180次,第二、第三名分别是经济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因此,我们可以说,上海三联书店对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学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可称为优秀的图书,可能是偶然的结果,但若出版了一系列优秀图书,对某一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肯定是策划和规划的结果。上海三联书店之所以能在《经济研究》中名列被引用出版社的第一位,主要原因是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策划出版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包括四个子系列,分别是“当代经济学文库”、“当代经济学译库”、“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和“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当代经济学文库”收录国内学者的经济学原创作品,是中国当代经济学人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见证实录,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界当前的最高水平,多部著作先后获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励——孙冶方经济学奖。“当代经济学文库”的许多作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当代经济学译库”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大规模系统引进和介绍现代经济学理论专著的大型丛书。“当代经济学译库”推出以来的近二十年里,正是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成长的时期。“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收录国内外高等院校一些经典教材,为国内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现代化、标准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则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国际上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现在活跃在经济学研究第一线的经济学家,要么是这套丛书的作者,要么是这套丛书的读者,因此,这些图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非凡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