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学科发展视角下的图书选题策划

作者:赖德胜




  
  
  二、如何策划出版优秀图书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优秀图书的策划和出版,需要把握下面几点。
  
  1. 出版社的学科定位及其产品线
  知识种类繁多,而且正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一个出版社要想在各个领域都进行知识的整合和传播,是不可能的,而只能在某个或某些领域进行耕耘,确定有限目标。在这方面,兰登书屋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兰登书屋在全球每年销售的图书在4亿册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美元,但它仅限于出版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图书,既不以出版参考书为主要业务,也不出版科学教育类图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2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多图书品牌的出版社,在某些领域为中国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在学科定位上的一个基本考虑是,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遵循“特色、优势、强项”原则。所谓“特色”,主要是指教育、心理学科。我们要把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图书做强做足,使它成为王牌。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编辑室,负责与有关院系的沟通与资源整合工作。所谓“优势”,是指北京师范大学经过百年积淀所形成的一些优势学科,比如文史哲、数理化等,我们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发掘与维护,以学科优势来提升出版社的出版优势。所谓“强项”,是指一些学科虽然不是处在全国教学与科研的最前沿或最领先,但在某些领域上却是强项,出版社也要把这部分资源利用好。比如经济学这一学科,北京师范大学起步比较晚,整体实力并不处在全国前列,但在教育经济学这一领域则是最强的,因此,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出版了一套“教育经济研究丛书”,并还在继续出版。这套书不仅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其他很多学术成果奖,而且发行量也挺可观,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套书已经成为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品牌,也是这一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文献之一,很多学者以自己的著作能入选这套丛书为荣。秉承这一原则,我们在“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仍将坚持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成为现代教育资源的集成者、开发者和提供者。为此,我们将打造和做强下列产品线:巩固、完善基础教育教材,进一步发展幼教图书;重点发展高校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和教师教育教材;扩展助学读物的形态和内涵,打造新型教辅;以师大重点学科带动学术著作和大众读物出版;以美国“大学汉语和中国文化预修课程及考试项目”(简称AP中文项目)带动
  对外汉语教材的开发和出版。
  
  2. 以全世界作为整合与传播知识的舞台
  知识和学科有地域特性,但从整体来说,则是不分国界的。知识一旦生产出来,就应该为人类所共享。实际上,人类的进步正是得益于知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中国当前的改革与发展能顺利进行,并创造了世界性奇迹,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很好地引进和吸收了其他国家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我们有些出版社最近十几年能快速崛起,也与世界性的知识整合密切相关。因此,出版社在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的时候,必须有世界眼光。毕竟不同性质的知识和学科,其生产中心是不一样的。如果眼光仅限于国内或者一个学校,就难免会遗失一些优秀的知识,所谓的知识整合就会是残缺不全的。我喜欢把优秀图书的策划与出版比喻为珍珠和项链的关系,如果把潜在的好书比喻为珍珠,那么,世界包括我国各地到处都散落着这样的珍珠,关键是你有无识珠的能力,并将你识别的珍珠收集起来,加工后拴在一起成为能卖好价钱的项链。前述“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既有中国经济学家撰写的原创性著作,也有大量从国外引进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是策划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产品线不断加以充实的结果。
  在整合世界范围内的知识方面,国内出版社目前主要采取版权引进的方式,其实,我们也可以直接与世界各地的知识生产者建立联系,将他们的成果纳入到我们的产品线中来,使他们成为我们的签约作者。实际上,就我所知,国外有些出版社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直接找作者为出版社写书,或按出版社的要求写书。这说明,国外同行在整合世界知识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
  
  3. 图书策划编辑或出版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
  首先是学科意识。现在的分工越来越细,知识生产的手段和过程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虽然也强调编辑要当杂家,但在今天这种变化了的条件下,还是要高度重视编辑的专业和学科背景。策划编辑不仅要知道本学科和相关领域的空间分布,知道本学科知识生产的主要人物和群体,也要知道本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头脑里有幅清晰的学科图谱。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看准作者、看准作品、看准市场、看准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策划编辑或出版人应该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其次是国际视野。策划编辑或出版人要能知晓知识生产和出版的国际格局,能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矿山中发现有价值的矿脉,并进行跟踪和挖掘。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学科能力,还涉及语言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最后是长远眼光。策划编辑或出版人要注意眼前的效果,更要注意长远的收获。也就是说,既要将眼光盯紧当前活跃的“意见领袖”的作品,更要有发现和培养未来“意见领袖”的眼光和魄力。周国平在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提到,1985年他完成独立写作的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后,谈了几家出版社都未果,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邵敏先生眼光敏锐,把书稿拿过去后很快出版,并因此与周国平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后来,周国平先后将《人与永恒》、《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交给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算是一种回报。无独有偶,在去年的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兰登书屋主席兼总裁彼得·奥尔森也强调了对未来作者的重视。他说,他们会花几百万美元与丹·布朗这样的大作家签订出版协议,但更经常开展的交易却是与小说界新秀的合作。他们并不指望从这些新秀创作的第一本小说中赚到大钱,但仍致力对新秀进行投资,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兰登书屋每年出版的数千种图书中,只有几百种能畅销,其他许多图书则是针对作者进行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出版人是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出版社是一所好的学校。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