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试论编辑的“头”、“眼”、“口”、“手”

作者:薛炎文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也有了各行各业的标准。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对其中的佼佼者,即所谓人才,自然也有业内的评说。何谓编辑人才呢?答案因人而异,概括言之,论述的重点似乎都离不开人的“头”、“眼”、“口”、“手”这四大感官。
  先从“头”说起。编辑必须具备政治头脑,即意识形态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把关意识。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搞研究也首先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做编辑与搞社科研究虽然都从政治上考虑问题,但在起点、趋向上不同,前者是横向扫描,后者则是纵向挖掘。对于同一种学术观点,社科研究者考虑的是超越前人,推陈出新,而编辑则要考虑受众的反响和社会效果。研究者追求的是一家之言,编辑则必须考虑万众之意。
  西方对出版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公之于众”。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告诉大家。图书的内容产生于作者的头脑,又作用于读者的头脑,二者之间,是编辑的头脑。编辑的头脑应该成为过滤器,把毒素细菌、杂质腐物拦截下来,确保读者吸收的是精华与营养。西方把媒体从业人员称为“把关人”,只有符合社会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被准入信息流通渠道。在我国,编辑作为“把关人”就应该像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认真严肃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使我们的出版物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这就是编辑政治头脑的所思所想。
  要求编辑有政治头脑,这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许多国家有所谓“追惩制”,对出版物的内容采用事后处罚的管理制度。出书不受限制,但书出来以后要向国家有关部门缴送样本,接受审读。一旦发现出版物中有宣扬投敌、煽动暴乱、泄露机密、诽谤淫乱的内容,往往要受到法律制裁。编辑工作,动辄获咎,不足为怪。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所指出的:“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而没有政治头脑,最好改弦更张,另谋他就。
  其次,说到“眼”,编辑必须具备专业眼光。目前,我国出版社实行专业分工,选题不得交叉,因此,不同类别出版社的编辑术业有专攻,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编辑的专业知识与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不尽相同,后者务专,而前者务博。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可用来要求编辑,即不能为一才一艺所限,而应该无所不适、博学多能。作者是创作,编辑是鉴赏;前者的工作是“无中生有”,后者的工作要求“有中寻优”;前者是发明,后者主要是发现。有人说编辑的工作就是选择,所以编辑必须具备选家的眼光。当年叶圣陶因来稿发现了丁玲和巴金,巴金又因来稿发现了曹禺,这些轶事在出版界被传为美谈。怎样保证编辑选出的一定就是优秀作品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眼光,可以说,编辑是一种赌眼光的职业。目前,不少大专院校开设了编辑专业,但这些课本上的知识只能打开编辑工作的大门,面对应接不暇的来稿,到底哪些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佳作呢?只有通过编辑的眼光去寻找和发现。这双火眼金睛只能在实践的八卦炉里炼就。我国出版界老前辈王云五先生说过:出版家“书读得博,不一定要专,这样才能推出各类可读的书”。要想具有一双编辑的慧眼,第一是博观群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识见识,必有所见,才能有所识。身为编辑而胸无点墨,岂非盲人瞎马?自立尚且困难,又何谈为他人寻幽探宝呢?第二要品读名著。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什么样的书稿是精品佳作?设若未知,自可由已知推求。已知的是什么呢?各个专业的名著。名著是千百年来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标准答案”,是编辑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借助它们,编辑可以发现佳作,辨别优劣。刘勰所谓“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品读名著就是在“阅乔岳”,“酌沧波”。第三要兼容并蓄,这也是写家与选家的一道分水岭。写书之人,讲究特殊性,从内容到形式,越独特越有生命力。而编书之人,讲究普遍性,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不以个人的好恶决定稿件的取舍,不能“合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编辑的个人口味不过“一隅之解”,各种风格题材实乃“万端之变”,以“一隅之解”以应“万端之变”,编辑的眼光难免被蒙蔽。
  第三说“口”。编辑必须具备交际的口才。在世界近代出版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许多革命导师都当过编辑,马克思编《莱茵报》,列宁编《火星报》,毛泽东编《湘江评论》,周恩来编《觉悟》,这些不仅说明革命导师重视舆论工作,同时也说明编辑这种工作,对于职业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过程。要当编辑,就难免有社会活动,能说会道,这是编辑工作性质决定的。组稿选稿,策划选题,不能闭门造车,一要人际交往,二要思想交流。贵人寡语,木讷少言,最好不要当编辑。编辑的交际可分内外两种场合,内指社内同人之间,外指向作家组稿,前者要热烈,后者要稳重。写作是个人行为,出版则是集体行为。作家从事写作,贵在虚静,虚则能纳,天地万象尽收笔底;静则能思,江海魏阙神游万里。编辑从事出版则贵在盈躁,盈则有出,骨在喉,不吐不快;躁则有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目前流行所谓“侃选题”,即和这“盈躁”二字有关。试想,非盈非躁,面面相觑,死气沉沉,这样的编辑部,怎么能产生适销对路的选题呢?“侃大山”聊闲天,言词碰撞,思想交锋,才能产生火花、激发灵感。灵感所至,一通百通,选题自在其中。
  当编辑就要和作家打交道。面对知名作家,编辑首先要摆正心态。孟子所谓“说大人则藐之”,可谓经验之谈。与名家交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卑不亢,亦敬亦藐,既要维护作家权益,又不能损害出版社的利益。要讲原则,要有底线。不能出的就是不能出,该删改的一定要删改。涉及政治问题,不能讨价还价。就经济效益而言,一要讲双赢;二要讲国家拿大头儿,个人拿小头儿,决不能“作家稿费哗哗进,出版社退货滚滚来”。其次要诚恳,有口才不是油腔滑调、出言无忌。讲话能力也是一种生产力,西方一直把“有效说话”当成一种事业成功的手段。当编辑而不善于和作家打交道,自然要影响出版社的经济效益。言为心声,心诚则灵。70年前,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伦的总编辑向米切尔组稿,因情真意切,终于感动了米切尔,使她拿出了自己乱七八糟根本不打算发表的手稿,从而成就了一部传世之作《乱世佳人》。但是,诚恳不是迁就,而是把理讲明,把话说清,两心相照不相欺。再次,与作家交际,要有话题。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关键是话题。登门拜访,何从谈起呢?语言的贫乏反映的是知识的贫乏,但短时间内怎么也做不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简单的办法是从了解你所要接触的这位作家入手。谈作品,这就是话题。从了解每一位作者入手,他所研究的领域,所擅长的题材,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以及学界或文坛的评价,等等。谈话由此开始,给对方带去信任,给自己带来信心。优秀的作家总希望来访者是自己的知音,而不仅仅是能够收购自己文稿的书商。
  第四,说“手”。编辑必须具备案头动手改稿的功夫。目前,出版界往往将编辑分为案头编辑和组稿编辑。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只要被人称为编辑,就应具备案头的“手功”,即驾驭文字的基本功。编辑,说到底,是一个跟文字打交道的职业,不仅要看稿选稿,还要能动手改稿,即所谓编辑加工。已经通过“政治把关”的书稿,编辑发稿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编辑加工,这是检验编辑文字水平的一种考试。编辑是读书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半是作者,一半是读者。有人说编辑是第一读者,因为他总是可以看到未公开的书稿。编辑不同于读者,读者于书,可读可不读,要看文本是否吸引他;编辑则不同,不论文章是否吸引他,都必须硬着头皮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去。从读者角度看,编辑无自由。但从作者角度看,编辑的自由度却相当大,他可写可不写,不必文债自偿、文责自负。自从20世纪5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问世以来,一部作品的完成被看作是创作与欣赏共同劳作的结果,编辑的地位就愈加重要了。因为在作者—编者—读者这一封闭的体系中,编辑是起着承上启下、调和双方,并最终将创作与欣赏结为一体的人。编辑不一定比作者高明,但他却要修改加工作者的文章,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十分特殊。他和作者考虑文章内容、处理文字表述的角度不一样,他既要考虑到表达又要考虑到接受。所以,编辑既要懂文理,又要懂文法;既要有文才,又要有文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