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试论编辑的“头”、“眼”、“口”、“手”
作者:薛炎文
除了订正误,保证内容文字无错误之外,编辑的文字加工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即求生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室陆续编辑出版了《红旗谱》、《草原烽火》、《红岩》、《李自成》等一批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这个编辑室的文字编辑与作家一起反复推敲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红旗谱》开卷第一句话:“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就是责编萧也牧的神来之笔。
编辑加工能力取决于编辑本人的写作水平。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没有捷径可寻,但前人有些经验之谈还是有借鉴作用的。比如,鲁迅曾把提高写作水平概括为“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两句话,并引用苏联文学评论家维列萨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对照阅读大作家已完成的作品及其未定稿,深入体会他们遣词造句的苦心孤诣,日久天长,自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字水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编辑的才能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编辑的“头眼口手”的功夫,是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同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京剧演员的“唱念做打”,是大厦的基石,舍此而追求复合型人才,难免水中捞月。
(本文系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交流论文)
(作者单位:百花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赵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