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把握关键 突出特色
作者:唐维红
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网络用户不仅要获知信息,更想进一步了解信息的背景、信息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的预测等。一位美国学者说:“你想要理解任何一条消息,就必须先有一种消息告诉你如何去理解它。”因此,谁能够及时提供这种理解消息的“消息”,谁在信息的争夺战中就掌握了主动权。网络评论就担当着这一重任。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新闻网站在比拼新闻的同时,又开始比拼评论。网络评论的一热再热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网络评论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具有的时效性强、互动性强、信息海量等特点同样体现在网络评论上。
1.时效性特点得到更好体现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然而互联网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新闻,使之不仅指新近发生的事实,也指正在发生的事实。网络传播速度快,加上有实时更新的优势,使网络评论在时效上占尽先机。有重大事件发生时,随着事件的变化和发展,互联网可以连续滚动报道,两三分钟就可以更新一次,新闻评论也可以实行全天候连续发布,最大程度地体现时效性。
2.交互性大大加强
网络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信息的获取者,同时也是潜在的评论提供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而且,网络为网民提供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只要不做违法的事,网民可以在网上“爱我所爱,言我所言”。人民网的原创新闻评论往往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评,新闻跟帖常常有好几页,甚至几十页、几百页。如此众多的跟帖也使我们评论的内容更加丰富。
3.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网络评论有多种形式,新闻评论、新闻跟帖、论坛贴文,以及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甚至是FLASH等等,都可以成为网上评论的形式。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网络评论的形式还会更丰富、更多样。
目前网络评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最主要、最困扰我们的就是假新闻引发的评论。以假新闻做评论由头,做评论论据,直接影响了网络评论的真实性、思想性和影响力。
其次,与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相伴而生的是,网络新闻评论的同质化。打开网页,新闻大同小异,评论也似曾相识。许多作者一稿多投,甚至同时投给几十个网站。长此以往,媒体很难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也会削弱网络评论的影响力。
最后,与评论的同质化同样突出的问题,就是评论的随意性。许多被追捧的网络评论,常常是那些言辞激烈,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言论。很多网络评论作者在没有搞清事实真相,没有做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就匆忙下结论。他们习惯于将一个新闻事件、一种现象上纲上线,向政府或有关方面问责。谈到官员,一定是腐败,谈到政府,则不是作秀就是“不作为”;再加上几句要求完善机制、健全法制等空泛的议论,一篇网络评论就大功告成了。
二、撰写网络评论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网络评论应该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规律的总结和对问题的分析,揭示问题的实质,并尽可能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它应该和传统的新闻评论一样,担负起干预现实生活,为正义鼓与呼,最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只有如此,网络评论才能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成为网络媒体内容方面的“旗帜”。
1.快与慢的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体现先声夺人的特点,也就是说谁先发出声音,谁就在传播上获得了首应效应。即使这个声音可能不是真实的,也会立刻占据网上的舆论空间,掌握主动;后来的声音,即使是真实的,要扭转舆论局面也非常困难。所以,“快”是体现网络媒体新闻价值的关键要素,对于网络评论也同样如此。
当然,这个“快”应该建立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当快则快,但决不能为快而快,否则,会非常被动。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突发洪水。6月11日晚近10点钟,我收到我们评论作者发来的评论文章,标题为《山洪袭来,人不能总是无能为力》。作者从这个偶发的天灾,揭示出目前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防灾意识、环保意识的缺乏。作者质疑:“学校当然不是今天才建的,或许当时考虑不了这么多问题,但在防灾意识日渐增强的这些年,有关部门是否排查了有关隐患?”评论指出: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面对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我们不能“无意识”,更应在各项活动开始前就予以充分考虑。应该说,这是一篇时效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的评论,如果能马上发出,人民网一定又抢占了先机。但是,一个问题却让我无法回避:那就是评论的依据。
作者在文中提到,“沙兰镇中心小学四周都是山,学校建在这里,本身就有遭受山洪的隐患”。可是,这个重要依据只是来自网友发在新闻后面的跟帖,而不是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为了印证网友的这一说法,我立刻到网上查询,人民网、新浪、搜狐……所有网站当时的报道都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报道内容几乎都是当地政府和解放军积极采取措施救援,并没有对受灾地自然情况的介绍,更没有学校校址、地理位置的具体描述。
于是,我犹豫了。网友不是新闻记者,他表述得准确与否我们无法判断。如果表述不准确甚至有误的话,那么,这篇评论的观点就立不住了。经过再三权衡,我还是决定先与人民日报驻地记者联系,也注意跟踪新华社的报道,一定要等有准确的新闻来源后再发。我向评论作者谈了我的想法,他表示认同。
几个小时后,我看到了新华社的一则快讯《黑龙江洪灾原因初步确定》提到:沙兰镇过去叫沙兰坑,镇子本身就地处低洼,学校又建在镇里的偏低处。沙兰河上游强降雨造成沙兰河水出槽,短时间形成高水头,冲入校园,酿成灾害。我立刻向作者提供了这一新闻事实。作者很快把修改后的稿子又给我发了过来,我们立刻在人民网主页的显著位置推出。虽然推出时间晚了几个小时,但我们认为核实事实的环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省略。
网络媒体是要讲求时效性,但准确性与时效性发生矛盾时,我们宁可牺牲后者。其实,这个原则不仅是网络媒体,也是所有新闻媒体都应该遵循的。
2.大与小的关系
2006年4月,北京千龙网等网站倡议发起文明办网的活动,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做专题,发评论。人民日报4月10日刊发评论员文章《扬荣弃耻文明办网》。评论指出:
北京千龙网等网站发出文明办网倡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始成为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行动;从中,人们可以看到网站工作者新的精神风貌;从中,人们可以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网站的经营之道。
人民日报作为传统大报,对于文明办网的舆论引导,注重从大处着笔,而人民网则遵从网友的阅读习惯,从他们的关注点入手,把问题细化,寻找小的切入口,推出系列原创评论。
4月11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发出响应千龙网这一倡议的当天,人民网推出了《人民时评:网站与网民齐努力 共同净化网络环境》一文。文章指出:“网络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是什么人在办、什么人在用。办的人和用的人的行为决定了网络上存在的内容。”文章从网站责任和网民自律两个角度,论述了文明办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月23日,人民网又推出《人民时评:三百网编被震撼后怎么办?》。文章写道:“近来,声讨网毒已经逐渐成了有良知的媒体的共识,网编震撼了。希望他们的震撼不是五分钟热度,不是三秒钟良心发现。震撼之后要拿出措施来!”评论锁定网络编辑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岗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