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试论科技新闻的策划

作者:傅爱军




  (2)将事件在空间上进行扩展,使其形成一种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主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冲击力。1995年6月,《光明日报》的《每月聚焦》专栏,策划了《殡葬陋习回潮亟待各界重视》的连续报道。记者报道了各地坟墓覆盖山岭、土葬日益盛行的现状,在文字报道的同时配以大量照片。同时,栏目编辑还约请报社的驻外记者采写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殡葬的做法,并安排北京的记者采访民政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专家,由此提出了对制定殡葬法的建议。将同一事件放在多个空间中进行对比,内涵更加深厚,背景进一步扩充,使这则新闻大大增值,把潜在的价值挖掘了出来。
  3.归纳大量专家的意见集中解决一个科技问题
  将一些相同的话题放在一起,或者结合某一个主题请专家谈意见和看法,并对此进行组装,则更能把主题表达清楚,这在科技新闻的策划中往往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如“今年农民种什么”这样的话题,请专家谈一谈,农民就非常欢迎。又如,“购房应当注意些什么”,请业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体现深度服务的功能,让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购房的知识。
  就某一个主题展开社会大讨论、引导读者参与,也属于这种类型。《浙江科技报》在2004年元月收到奉化市尚田镇报道组的一篇报道,称该镇孙家村农民王忆海的大棚草莓单果重达50克以上,48个草莓装成一个礼品盒,卖价达50元,而同村的养鸭专业户王丁能,48只鸭蛋重3公斤,却只能卖13.20元。《浙江科技报》围绕这一新闻进行了策划:2月3日,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这条短新闻《孙家村这一幕请您好好想一想(引题)两只鸭蛋换不过一颗草莓 (主题)48颗草莓可卖50元,48只鸭蛋只值13元(副题)》。在消息的背后,加上了两句编者按:“欢迎读者对这一现象开展讨论,从深层次分析发表高见。”参加讨论的有农技人员、乡村干部、种养大户等,有的一连来信3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从具体的科技新闻事件入手反映抽象的主题
  在策划抽象的主题时,要从宏观着手,反映的主题可以很大,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但是在策划这样的报道时,却要从微观入手,从小事入手,通过那些小事折射出大的道理来。一些面向农村的科技报在这方面的策划是很成功的。2004年,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新闻单位宣传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台各报配合,加强策划报道。接到这一任务之后,《湖南科技报》有关人员进行了策划,成功地采写了一组报道,每一篇都从一个小例子入手,有的写一个乡镇,有的写一个村,有的写一个农户,写他们的感受,写他们得到的实惠,反映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指导性。
  5.对平行的事件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串联
  策划的目的,是要使无序的事件按照某种方式变成有序的集合,增强厚重感和冲击力,提高新闻的注意力。个别事件影响力较小,不具备“规模”,但如果对其进行组装,就上升到了一定的“规格”,就成了另外一种新事件,由于量的累积而导致质的根本变化。如“十大趋势”、“五大热点”、“老百姓迎来八大实惠”、“2004年十大热点科技人物(或十大新闻、发现、焦点等)”等等。这种策划的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非常大气的手法,优点是震撼力较强,十分引人注目。类似的还有由《北京青年报》2001年策划的“七一”特刊:“献给党的80个祝福(80个人的心声)”、“80年80问”、“80年80人”。这些都是科技新闻值得学习和引进的策略。
  6.全程跟踪事件的整体过程
  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人们的关注度很高,很想了解有关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情况,派记者对全程实行综合策划,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有些事件的进展是一步步的,人们对干预的过程也十分关注,这种递进式的跟踪报道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随着步步跟进,读者的关注程度也层层加深,这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有助于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策划的目的之一是产生“重头”的感觉,营造一种气氛。如《羊城晚报》关于韩素云的报道。该组报道历时近九个月,发表文章共五十多篇,取得很大的社会轰动效应。
  
  参考文献:
  [1]蔡惠福.创新——新闻报道策划之魂.新闻与成才,2001(10).
  [2]蔡雯.追求“新闻”与“宣传”的双赢.新闻与写作,2004(3).
  [3]李鸿基.新闻策划刍议//新世纪报业初探.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
  [4]熊先志.经济新闻初探.香港:亚洲出版社,1993.
  [5]贾中星,陈幼樵.一句话引起了一场讨论——新闻策划中抓活典型的尝试.中国科技新闻研究,2004(4).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报社)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