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驾驭信息:在整合中创新

作者:赵 宁




  几年前,我在工作之余的一次闲谈中,向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润色稿件的美籍专家司丹先生问起:“怎样才能把我们这样一本从事对外传播的女性期刊编辑好?”记得司丹先生当时一脸严肃,扳着手指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Internet”这个英文单词,左手扳完了又接着扳右手,以他特有的幽默对我强调了驾驭信息的重要性。
  传播活动,说到底,是向受众反映社会信息的变化。那么,传播者首先就应当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
  毋庸讳言,信息时代的传播者是幸运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大普及,使信息的获取和存储变得极其便捷。往日聚沙成塔的艰苦过程,如今在轻轻的鼠标点击声中即可完成。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信息,不怕得不到,只怕想不到。然而,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少了不行,多了、滥了也麻烦。当五花八门的信息铺天盖地、俯拾即是的时候,当信息的集合与复制易如反掌的时候,信息垃圾、信息泡沫、信息炒作的蔓延也极其顺畅。人脑,不是轻松了,而是面临着一场更高层次上的革命。由此看来,驾驭信息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拥有信息。换言之,信息时代拥有信息易,而驾驭信息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传播事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国际意义上的比较与竞争,挑战十分严峻。比如,国际社会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后,瞬间即会传遍全球,如果我们的报道仅仅是重复这样一个信息,而没有新意、没有特点、没有独到之处,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又如,由于外国媒体的进驻,任何有关中国的报道都不再是一种声音,如果我们对外的介绍和说明不准确、不生动、缺乏说服力,也会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驾驭信息,就是在拥有信息之后对其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最近两年,我在《中国妇女》 (英文月刊) 的编辑工作中有意识地注意了驾驭信息的问题,并且做了一些尝试。这里谈几点体会供大家讨论。
  
  一、在信息整合中出新选题
  
  选题,是传播者对报道的主题、内容、名称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一个富有新意的选题,就是一篇报道成功的一半。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开发资源,研究探索,构思设计,多方论证,从而使自己对报道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而这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就是信息。
  通常,传播涉及的信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报道的信息;另一类是未必直接进入报道但却与报道密切相关的信息,包括有关的社会发展信息、科学文化信息、传播动态信息、受众信息、市场信息等。在选题策划阶段,传播者应当着力整合的是第二类信息,整合的目的是发现和形成适应社会和受众需求、富有新意的好选题。
  当传播者拥有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一般就会产生关于传播的种种意向或者愿望,但是,这些意向或者愿望往往是不清晰、不确定、不完整的,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题。从这个起点出发,信息整合担负着三方面的任务:一是调动传播者所有的智力和知识储备,对已经拥有的信息进行甄别和提炼,使最初的意向或者愿望有所升华。二是进一步拥有更多、更新的信息,从而产生关于传播的更多、更新的意向或者愿望,使之与此前的意向或者愿望形成比较、反诘或者互动。三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升级,最终产生成熟的选题。
  在传统社会里,上述过程漫长而易于断裂;信息时代则为传播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提供了极大便利。
  《世界注视着吴仪》(见《中国妇女》2004年第6期)是一篇选题比较重大、比较及时的人物特写,刊出后受到多方好评,引起比较广泛的注意。我作为作者和责任编辑,在这个选题的形成过程中尝到了整合信息、不断创新的甜头。
  4月下旬,我为第6期杂志“动态信息”板块的稿子搜集材料时,注意到了2004年4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华盛顿出席第1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这个新闻事件。当时,新华社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发了通稿,但是国内媒体对此反响平平。而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对于对外的女性期刊来说,这个题材无疑是有价值的,不仅可以发消息,而且可以考虑上“动态信息”的头条。
  当我为编辑这条消息而继续搜索有关信息时,又有了新的发现。第一,中美商贸联委会建立于1983年,2004年的这次会议是首次在副总理级别上举行。第二,提高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规格的建议,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12月访美时向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双方共同商定的。第三,以吴仪为首的代表团阵容不小,由70位来自国务院15个部委的高级官员组成,包括12位部长和副部长。第四,吴仪与美方共同主持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第五,吴仪在华盛顿的其他活动也颇有建设性。我意识到,这个题材的分量已经不是一条消息能够承载得了的,5月初向社领导提出了做大的建议。
  5月中旬,吴仪关于预防艾滋病的讲话全文发表,此后又对劣质奶粉问题提出严厉批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时,社领导采纳了我的建议,决定吴仪为第6期的封面人物,同时责成我来完成这个追加的重点选题。于是,我迅速搜索了吴仪近年来的全部信息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逐一研究、整合,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选题的价值所在。第一,吴仪是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高层女性领导人之一,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出色的作用。本选题通过截取吴仪近期活动的一个横断面,将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女性参政议政的动态及水准。第二,第1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是提高规格至副总理级别后的第一次会议,吴仪率团出席并与美方共同主持会议,举世瞩目。本选题以国际社会的这个关注点为基本素材,以吴仪最近在艾滋病和劣质奶粉问题上的作为为辅助素材,用事实说话,可读性将大大提升。
  使我备感兴奋的是,在这次搜索中得到了这样的信息:美国《时代》杂志公布了它的最新排行榜,吴仪同胡锦涛、布什一道,被列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领导人。当这个排行榜刚刚传播开来的时候,赶在第6期上重点报道吴仪,是本刊的一个难得机遇。同时,这篇人物特写也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由头。
  至此,一个全新的选题形成了。综合考虑内容及封面图片等因素,我把标题拟为“世界注视着吴仪”。结尾处点明主题:世界注视着吴仪,而吴仪的身后是伟大的国家和人民。
  
  二、在信息整合中出新内容
  
  内容,是指经过传播者制作而进入报道的、将要传播给受众的全部信息。一篇报道的内容新鲜与否,直接决定着传播的效果。制作内容是传播者最经常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围绕既定的选题,运用多种手段,对已经拥有的信息进行精细的整合,千方百计让新鲜的内容进入报道。
  新鲜的内容从何而来?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广泛收集和独家采访去拥有较多的信息,即所谓“人无我有”。但是,这样获得的优势,往往不是来自于信息本身的质量,而是来自于时间、地域、投入、报道方向上的差异等非信息因素。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上述差异被信息共享轻而易举地抹平:任何信息,一经发布便尽人皆知;任何信息,一经拥有便显得陈旧;对重要信息的共同关注,使任何独家采访失去了意义;而对信息的任何照抄照搬,都有可能导致传播的失败。由此看来,内容制作阶段信息整合的重点,应当是对已经拥有的信息进行再造与创新。
  事实上,任何信息都蕴藏着诸多新的生长点,只要传播者善于发现和捕捉并促使其生长,就有可能生发出新的信息。信息再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挖掘,使信息在纵向上加深;二是扩展,使信息在横向上拓宽;三是连缀,使分散、零乱的信息有序地联结起来;四是重组,使信息群按照具有创意的逻辑重新分解组合;五是建构,使经过挖掘、扩展、连缀、重组的信息,在整体上为报道建构出新鲜的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