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艺术家的起伏人生:遥想六十四

作者:译/朱 洁 文/[英]约翰·克拉品脱




  
  保罗·麦卡尼的音乐出版公司座落于伦敦苏豪(S·h·)广场,占据着一幢优雅别致的十八世纪建筑内的整整三层。他本人的办公室在三楼,从大厅乘狭小的电梯可达,也可以走楼梯。楼梯窄窄的,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相框,里面都是麦卡尼自己和其他一些六十年代摇滚歌星的照片。其中还包括了一张布莱恩·琼斯(前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兼歌手)年轻时的黑白照。拍这张照片的人正是保罗的第一任爱妻琳达,她于1998年去世。
  保罗的办公室俯瞰整个广场,内有一张拉盖书桌、一台老式的自动点唱机,两张大幅的德库宁(抽象派美国画家,荷兰籍)作品;地上铺着地毯,上面工整地印着音符--这样的摆设颇有点儿萨米·卡恩(美国著名电影歌曲作词家)的味道,但却是地地道道的麦卡尼风格。麦卡尼本人策划构思了第一张艺术品级别的摇滚唱片:《佩珀中士孤独心灵俱乐部》("Sgt. Pepper's L·nely Hearts Club Band"),他自己也一直坦白,很渴望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除了身为"甲壳虫"(Beetles,也被音译为"披头士")--这支盛行至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创作型流行乐队的成员之一,麦卡尼还独立经营着自己的MPL传播公司。公司拥有近三千项各类歌曲及百老汇舞台剧的版权,其中包括巴迪·霍利(美国垦荒时期著名摇滚歌星,其经纪人为"猫王"的发掘者)的专辑,《安妮》("Annie")、《红男绿女》("Guys and D·lls")和《火爆小子》("Grease")等百老汇经典音乐剧。MPL这一盛大的演艺帝国加上每一张售出的"甲壳虫"专辑所带来的版税收入使得保罗·麦卡尼贵为全英国富豪中的翘楚。当他楼上楼下的会计师们为他管理帐目忙得不可开交时,保罗自己却沉浸于创作不亦乐乎。五月我拜访时,他正事务繁多:两张DVD的制作,一张是他从前的一些影像作品,其中也包括了"翅膀合唱团"(The Wings)的一些歌曲,另一张则是《明眸我心》("Ecce C·r Meum"),一首阵容豪华的合唱。另外,他自己的最新流行乐专辑《流金记忆》("Mem·ry Alm·st Full")也在筹备制作当中。这是一张颇为怀古的私人专辑,多处鲜明地流露出了麦卡尼对岁月流逝的感怀,特别是随着他6月18日65岁生日的临近。他曾亲口承认这次生日仿佛人生中的一座里程碑,令他颇为费解。他悻悻道:"一想到就觉得害怕。仿佛,唉,总觉得不可能是我。"
  麦卡尼坐在办公室里端的一个小沙发上,眼睛盯着跟前咖啡桌上的笔记本电脑。他身上套着一件灰色T恤,袖子长长的那种;暗红的裤子上有青色的格子。围他而坐的有他的项目经理帕迪·斯宾克、一名女助理和五个来自一家网页设计公司的年轻男人,他们会协助保罗共同完成预计下周上市的《流金记忆》。1962年,EMI百带唱片的乔治·马丁与"甲壳虫"乐队签下合约,此后双方一直保持合作。去年,保罗决定不再续约。他的新专辑将荣登星巴克公司旗下Hear Music的首张发行大碟。专辑的销售网络囊括了星巴克下面的所有咖啡店、各大唱片行以及iTune网络平台。iTune是苹果电脑公司下的著名在线音乐商店。("甲壳虫"乐队曾于1968年创立了一家多媒体公司,取名"苹果甲壳虫"。为此,苹果电脑公司的现任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一直与乐队之间就品牌名的使用权问题争论不休。)
  
  麦卡尼感叹自己开始"厌恶"过去那种卖力推广成品专辑的做法。他觉得这样做有些"无聊"。他决定尝试一下全新的网络销售路径,因为这将会"和从前'甲壳虫'乐队发行专辑一样,激动人心。"问题是,保罗对于现如今盛行的网络下载的某些方面仍然感到无所适从。他首先过目了一张屏保的效果图,图片上他陷在一张黑色的沙发椅里。这张图片将在他的私人网站上被提供下载。接着,他开始和网络技术员们商讨如何制作专辑里《点点你的头》("N·d Y·ur Head")这首歌。
  一位名叫尼可的设计员建议:"干嘛不把整张专辑的歌曲都放到网上去供歌迷们免费下载,然后让他们来自发地制作MTV?他们会自动把作品上传到Y·uTube 上。"(注:Y·uTube: www.y·utube.c·m 一个因特网网站,供使用者下载、上传及在线观看各类短片。)
  麦卡尼朝坐在这圈人外围的斯宾克递了个眼神。尼克心想自己的建议怕是会遭否决,又接着解释说在网络空间里,你必须向歌迷们做出一定的让步,让他们来做主。然后看看他们会做出什么好东西来。他总结:"这就是'病毒式网络营销'的精髓所在。"(注:病毒式网络营销:viral marketing, 指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
  "不,不。"麦卡尼解释着,"我并不介意把整张专辑放到网上去。"他竭力想要表现出他乐于使用网络这一新生事物,但语气听来却有几分犹豫。他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斯宾克。
  "好吧,我想想。"斯宾克开了口。
  麦卡尼接着开始看刚完成的一个MTV,是要被投放到他的私人网站上的。画面里都是摇晃着的纽约一处音乐工作室里的场景。《流金记忆》就是在那里录制的。正当躬作一团、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剪辑后的效果时,麦卡尼突然冒出一句:"我们应该让大家知道这是我拍的吧,难道不是吗?"
  "我们是可以这么做,但是--"其中一个技术员说到。
  "因为如果迪伦(注:B·b Dylan,美国著名的民谣歌手,曾创作大量的反战民谣歌曲。他的风格对"甲壳虫"乐队的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亲手拍了什么的话,我会很想知道的。"于是技术员们开始讨论怎样在作品中标明作者是麦卡尼本人。其中一人提议在作品图像上印上"保罗卡麦"(PaulCam)的名字。麦卡尼很喜欢这个主意。接着大家闲聊起来,保罗开始看起了手表。于是技术人员们迅速起身,保罗说着轻松的玩笑,和他的助理以及斯宾克一起把他们送到了门口。然后他套上了一件和他的裤子很搭衬的外套,踱步去附近的餐馆吃午饭。
  麦卡尼刚走了两三步,便有一名身材魁梧、留着军人模样头型的年轻男子一个箭步冲到他跟前,使劲往他手里猛塞着什么。那是一张CD,"甲壳虫"的《西洋精选集》(The Beatles 1),上面已经有了一个黑色的签名。
  
  "请写上'给Ll·yd'。"那男子说到。
  麦卡尼照着签上。"给,伙计。"他说着归还了CD,然后双手插进口袋,继续前行。
  那位歌迷突然出现的速度之快、力道之狠着实让人很不愉快。我不禁感言那个人说不定会成为下一个马克·戴维·查普曼。(注:Mark David Chapman:一位列侬的歌迷,患有精神疾病,1980年枪杀了列侬。)
  "是呀,但也有可能是基督,带来保佑",麦卡尼有补充说,"当你注定气数已尽时,这是没办法的事。"
  近年来,麦卡尼遭遇了一系列很不幸的重大损失:首先是与他相濡以沫二十九载的爱妻琳达死于乳癌;接着乔治·哈里森(Ge·rge Harris·n,"甲壳虫"乐队吉他手)在2001年死于癌症;再后来从去年开始,保罗与共同生活四年的第二任妻子希瑟·米尔分居。分居事件以及迫近中的离婚使得各类小报中充斥着关于二人的丑闻。其中一些甚至来自于法庭审判记录的泄露。里面的内容说到希尔指责麦卡尼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希尔还就某次麦卡尼在二人的争吵中将其推至浴缸里,并用酒杯碎片割伤她的手臂一事提出了控诉。我刚到伦敦的那周就发现大大小小的报纸争相报道着某位前任保镖的证词,声称麦卡尼一直以来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对于所有传言,麦卡尼表示他尽力忽略。但对于那位"前保镖"的"声明",保罗颇感气恼:"当时我正在挑选别的报纸,然后就看到了这条新闻。","于是你就忍不住读了起来。发现里面一派胡言。然后你就得下决定,是不是要发表个声明,辩白说'事实不是这样的'。但问题在于类似这样的捏造实在太多。如果要一一应对,我的时间将会被白白耗光。就连吃饭、弹吉它或录制专辑的功夫都会不够。整天就是忙着辟谣。"基于这个原因,麦卡尼给自己定下了条原则:决不对任何有关离婚的传言作任何回应。
  

[2] [3] [4] [5] [6]